Monday, July 27, 2009

“有求则应”的“奥秘”

“有求则应”的“奥秘”
~~从一则感应事迹谈起
作者:黄威南(原以法名觉南发表)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诞辰,早上依习俗到佛寺里上香,礼拜观音菩萨。

发现今天寺院的人潮比平日多,香烟缭绕中,多少祈愿随燃香者的喃喃自语在高座上的古老菩萨像前回荡着。“有感则应” 的匾额下,我寻思:在这漫漫人世间,有多少人的生活能一一称心如意,有多少人的心愿真的都被满足了呢?年年都来烧香、时时都来敬拜观世音菩萨的善男信女们,究竟是因为之前许下的愿望已经圆满实现而再度回来继续祈求第二、第三或紧接着的无数个心愿,寻求更多的进步、更高的提升,又或是因为曾经许下的心愿从未满足而一再回来喋喋不休地继续祈求、盼望着,甚至是苦苦纠缠、哀求着菩萨的垂怜?

自小家中就供奉着一幅观世音菩萨的画像,也被父母教育着恭敬观音菩萨、礼拜观音菩萨,也被提醒着:在平安的日子里、在苦难的困厄里,要在心中念着观音菩萨,祈求观音菩萨的加庇和护佑。而我,在仰望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尊容时,童稚的眼眸中映入的菩萨画像上有两个字特别吸引我的注意:“菩萨”。菩萨为何寻声救苦?菩萨为何有此能力?我如何才能像菩萨一样能自救己身苦难,也解救苍生的苦难呢?我对“菩萨”两字背后蕴含的无穷奥秘吸引着、激励着,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探索,然后揭开这自助助人的奇异秘密:到底,甚么才是解救自他苦难的关键源头呢?观世音菩萨到底知晓了一些甚么?又得到或掌握了一些甚么?是甚么原因令他具备了化解种种苦难的智慧和能力呢?

画像里的观音菩萨微笑不语,表情里的自信、从容,仪态中的舒坦、自在,却令我深深响往、也深深相信:确有观音!图画中的观音是绘下圣像的画家心目中的观音,投影在我心中的观音画像启动的是我心中潜藏着的、本来具有的,解脱自己亦解救众生苦难的观音之心。观音、观音,他通过画像、通过事迹,也通过唱诵圣号和经文的声音,传播着、震撼着,化现出无数未来的观音!

我是这样相信着的:观音菩萨,他无处不在,他随时倾听我的请求。我没有怀疑过:当我念观音时,他会不会来?他会不会找不到我?但是我却寻找着:我求观音时,自己要如何领受观音的救度呢?我是否准备好了安然登上他的渡船?

一件奇特的“感应”使我对观音菩萨自然产生了一种信心和感情,对菩萨生起了一份亲切感。

我小时候家里虽然拜观音,却没有特别对观音菩萨祈求过甚么。有的只是每次礼拜时,父母教的那句:“平安就好!”然后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门去探访亲友,因为是徒步行走相当远的路程,来回费时,我和弟妹几人又都还很幼小,拉拉扯扯的,回到家时已经是一整天了!一进屋里,眼前的景象叫我们全家愣住了,看见墙壁上烟熏的焦黑污迹,烧成灰的纸张…家里刚才差点发生火灾!但是事情却没有发生-显然,火势在一开始时即被“停止”住了!仔细查看后,父亲得出结论:“是这幅观音圣像‘挡’住了火势!”只见观音菩萨画像镜框的一角烧成黑漆漆的,玻璃也因受热而出现了一些裂纹,却只限于这一个小小角落!火势就在这里停止蔓延而熄灭了!我们只损失了几张垫在“佛台”上的红纸。权充“佛台”的书橱底下满满的书籍却丝毫不受波及。看看木板墙壁上的乌黑痕迹,刚才我们不在家时引起的这场火势蛮大的,可是真的,火就在观音像前,在烧着了圣像镜框的一个小角落后突然熄灭了。庆幸之余,很直接的,我们的感觉就是:观音菩萨救了我们,使我们免于一场火灾!

这使我发现:观音菩萨,不一定要特别去向他祈求你保佑我甚么甚么的,也会有“感应”,也会“灵验”!那,观音菩萨的感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还是很好奇这一点。虽然这次事件更加深了我对观音菩萨的一种特殊感情,从此对观音菩萨更多添了一分亲切感,我还是很想知道:究竟如何才能与观音菩萨达致“有感则应”的心心相印呢?

最近,无意间读到的一段文字:《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许止净居士著述、印光法师校阅)一书中的其中一则感应事迹提供了解答。一个来自“大士化身”的讯息提供了如何满愿获得向观音菩萨所祈祷的事项的原则,告诉世人如何“有求则应”的“奥秘”。观音菩萨又称观音大士或白衣大士,换个说法,这是一则观音菩萨化身传达的讯息。对于虔诚信仰观音菩萨的人来说,菩萨亲自化身传出的讯息当然真实无疑。

这则感应事迹的原文记载如下:“杨忠愍家训序。陈君选,子病瘵,往南海祈祷。中途游忠孝祠,闻呼其姓名者,惊视,则一道人。谓汝有积愆,报在汝子。求菩萨,宜:体亲心,济贫乏,力行善事。出一卷,曰此杨椒山家训十九条,能遵行,子疾当痊,若广播,获福无量,言毕,忽失所在。选悟是大士化身,即归家,述所遇,子闻之欣喜,而病减半,月余全愈,后登第。”本段文字记述了一位名叫陈君选的人。因为孩子得了痨病,就起程准备到南海去向观音菩萨祈祷,希望孩子能够痊愈。半路上,有一间忠孝祠,陈先生就进去参观了一下,向祠里供奉的忠臣孝子敬礼致意。就在这里,他突然听见有人呼唤他的名字,感觉当然是非常地惊讶:这里是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怎么会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呢?仔细一看,叫唤自己名字的原来是一位修行人!这位修道人对他说了一番话,竟然未卜先知地知道了他此刻心中的祈愿,直接了当地为他指点迷津,告诉他如何圆满心中所愿的方法和原则。

道人先向这位陈先生点明今日不幸遭遇的成因,他说:“你长久以来累积下来的过失,造成现在孩子身上的后果。”有些人可能会很不以为然,很不能接受,置疑:为何父亲的过失果报会在孩子的身上呢?觉得很不公平、很不能接受。其实这是非常公平、合理的。父母有福报,孩子自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当然好,若是父母疏于管教或照顾,儿女的品德或健康当然就不免容易出状况。然而若是儿女本身善根深厚,禀性纯良,感动、转化了父母缺失的一面,令尊亲回头向善,正如常言所谓:“一人得道,九祖升天。”这岂非可以说是儿女的功德回报、超度了祖先和父母吗?一家人之间彼此互相影响,这是决定不移的事实,也是难得的缘份,我们是要让自己成为亲人的善缘或恶缘?是解脱生死苦迫的法缘或堕落恶道的助缘?爱护亲人的我们当然是决定选择不断自我改革提升以激励及影响他们一步步趋近幸福圆满的境界。

知道了自己眼前所遭受的不幸遭遇原来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的心态、观念,乃至处事待人上有过失、有缺憾,所以招来不尽如意的人生际遇。因此就要找出正确的方向,确认扭转命运的正确原则。因此,道人接着说:“你要求菩萨,应当要:⑴体恤尊亲的心意,⑵济助贫穷不足者,⑶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益于人的好事!”这是提出一个总原则,清楚描绘出所求如愿、心想事成的总纲领。我们礼拜菩萨时常常都会提出求愿,所求目标总不离开“健康”、“智慧”和“富裕“,要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和期望呢?这三大原则就是基本要诀。

提出总原则之后,我们可能还需要细则:将生活中各方面会面对的情况加以举例作为参考的标准,方便我们去学习实行。于是,道人就出示了一篇文章,并说出文章的题目,道:“这是《杨椒山家训》十九条,若能一一遵照着去做,孩子的疾病自然就会痊愈,若是加以广泛传播出去,还可获福无量!”话说完,这位修行人竟然就忽然消失在眼前!到了此时,陈君选先生也就恍然大悟:这位道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立即赶回家中,将自己所遇见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详细说了出来,他的孩子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欢喜,病立刻就好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完全痊愈!陈家这位孩子长大后还登第得了功名。

陈君选先生的经历让我们发现:菩萨慈悲,不舍一人,虽然菩萨直指陈先生的过失很多,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习气、烦恼都很重,但是菩萨还是现身而为说法,并且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更提出了清楚的原则,甚至还推荐了可以提供我们参考、观摩的学习资料!菩萨对我们的照顾是这样地周到,我们对自己又是否珍惜?毕竟苦乐自受,转变命运就在一念之间,我们自己一定要懂得把握机会,才不辜负菩萨化身的一片苦心教导,也不辜负陈先生记述此则亲身经历流传后世的善意。

陈先生的经历也道出了观世音菩萨亲自化身,亲口说出拜观音、求菩萨得以满愿的奥秘,即是:⑴体恤尊亲的心意,⑵济助贫穷不足者,⑶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益于人的好事,方法即是:依照着《杨椒山家训》中所列出的十九条标准去做!这是观音菩萨亲自推荐的:《杨椒山家训》,一篇写于临刑前夕的遗训。

杨公椒山,印光祖师在《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序》中说他是“可谓只知有国,不知有身。”祖师说:“当时贼臣专权,正人君子稍有违迕,立即得祸。竟敢上疏,请罢请诛,非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能之乎?虽则因此殒命,而千百年后之人,咸皆景仰。较彼位极一时,无所建立者,为何如也?况于将临刑时,所述之年谱,与谕妻,训子之文,直是心如明镜,纤悉毕照,非涵养淳粹,置生死于度外者能之乎!”世传印祖乃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受此两大菩萨赞许、推荐之人,他的家训当然是学佛人不可不读的重要文章,他的为人处事当然也是学佛人不得不用心效法的模范了。我们应当学习他“只知道有别人,不知道有自己”,一心一意就是想着如何去做有益于人的好事。特别是我们学佛之后,明白一切无常,人生苦短,再多的占有、再奢侈的享受,都只是正在不断无常迁流中的浮光掠影,不过就是过眼云烟,看看、尝尝而已,正如一首佛曲《海天门》歌词中的一句:“领略一番风景又飘然而去”!何必无奈?无须怨争。不如潇洒!敬天爱地,爱人惜物,以一颗诚正之心看此世界,处此人生,若能做到如祖师所赞叹的“心如明镜,纤悉毕照,涵养淳粹,置生死于度外”,则还有一事能不如意麽?

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应对,眼前的种种人事现象,印光祖师叙述流通印赠《杨椒山先生言行录》的缘起及利益时的一番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说:“沈弥生居士,欲挽狂澜,拟排印杨椒山先生,尽忠于国,及躬行孝弟,贻训子孙之事实,普遍流布。”热心公益的沈居士为了挽救人心日渐败坏的社会不良风气而发心印赠《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冀人各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赤诚为国,热心济世,一一效法椒山而实行之。”希望人人都能效法杨椒山孝敬双亲,敬爱兄弟,与邻里族人和睦相处,朋友之间讲道义,彼此互信互助,对孤独无依的一群伸出温暖的双手,能够对别人的苦厄感同身受,爱护一切人,爱惜一切物,一片真诚、热血沸腾地为国家社会的安宁、进步和繁荣而全力付出,为世人鞠躬尽瘁的人生态度,一一努力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人大家都“务必尽己职分,毋稍存因循怠忽虚假之想。则人心既转,人祸自无。人祸既无,天心自顺。固当雨旸时若,物阜民康,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不论是天灾,或者人祸,只要人心能转,从自私自利反过来变成爱人如己,全心付出,绝不虚伪掩饰,亦不怠惰懒散,也不拖拖拉拉,热诚积极地去履行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所应尽的一份义务,所应承担的一份责任,人祸即得消除;人祸能除,天灾也就能免,大自然风调雨顺,物质收成随之得到丰收,人们的精神亦将得到安宁和喜悦。这是以模范教育来感化人心的救世之道,亦是见贤思齐的自救之道。

据印祖序言所述,这部《杨椒山先生言行录》中即收录了杨公椒山训子(即家训)、谕妻的两篇遗嘱,以及其自著年谱,还有《请罢马市》及《诛贼臣》二疏,最后是其本传。

或许有人会疑惑,如斯贤人为何落得受刑屈死的结果?印祖在《复丁福保居士书五》中有详细解说:“杨继盛(即椒山先生)之屈死,非不幸也。各各皆有前因与后果,为之酬偿对越也。报应之道,种种不一。未可以现生为断也。故经明三报。三报者,谓现报,生报,后报。现报,谓现生作善恶,现生受祸福,此世间凡夫所共知共见者也。生报,谓今生作善恶,来生受祸福,世间凡夫虽不知见,而大力鬼神天仙犹能知见。后报,谓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祸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见之。若至五六七八万劫,声闻道眼犹能见之。若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非如来五眼圆明者不能见也。”即以今生来看,所谓“求仁得仁”,杨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乃是拼一死以惊破迷梦,唤醒众人,扭转国势,改造大众命运,所谓“舍己为人”也。这在他给夫人的遗嘱《愚夫谕贤妻张贞》中一开始即加以点明:“古人云:死有重於泰山,有轻於鸿毛。盖当死而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则死,无益於事,比鸿毛尤轻。死生之际,不可不揆之於道也。”后文又自叙说:“我打一百四十棍不死,是天保佑我。那时不死,如今岂有死的道理?万一要死,也是重於泰山!”可谓有所目的、有所价值地奉献一己宝贵的生命,同时留给后人一个凛然大义的典范。

诚然,也正如印光祖师在《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孝女唯知有母,节女唯知有谊,而己身之死生不暇计也。虽其以身殉母殉谊之迹,不能为训于普通人,然其尽孝尽谊之诚,即天地鬼神,尚能感动,况同具此心之人类乎。”我们要学的是那一颗热心为人、真诚爱人的心,并非动不动即冒险犯难或甚至寻死觅活,正如杨椒山先生劝戒其子时所说的:“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为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杨公当然并非狂愚,然而为逞能而犯难,急躁轻浮而涉险却是必需戒绝的。

杨椒山家训,亦即杨公临刑前夕写给应尾、应箕两个儿子的遗嘱,不仅被杨家子孙作为“传家之宝”刻于谱端,代代相传,亦为天下人所传诵。遗嘱全文相当长,有3800余字。我们且摘录其中一些片段,即明白为何两大菩萨对此篇家训如此推崇。

以下为杨椒山家训局部精华摘录

1) 人(必)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
2) 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
3) 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保护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4) 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我将来必要合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人矣。
5) 居家之要:…衣服要朴素,房屋休高大,饮食使用要俭约,休要见人家穿好衣服便要做,住好房屋便要盖,使好家活便要买,此致穷之道也。…切记:不可揭债。若揭债则日日行利,累的债深,穷的便快。戒之!戒之!
6)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
7)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
8) 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怨于我则即时丢过。
9) 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有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他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谤我者闻之,其怨即解。
10) 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又:与人相交久而益密,则行之邦家,可无怨矣。

诚如印光祖师所说:“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纵时属民主,亦不可不以忠义为训。良以忠之意义,不专指事君而言。故曾子以忠恕明夫子之道,以‘为人谋而不忠’日常自省。”我们替人办事,为人服务时,是否已经竭尽忠诚?是不是已经尽心尽力,真诚无欺?或是虚伪狡诈,投机取巧?印祖为“忠”字下定义道:“ 忠者,尽己之心,真诚无欺之谓。”履行职责,为人服务时,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诚诚恳恳的,绝对不要轻浮傲慢,也不要埋怨或躲懒。如此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光明境界。

家庭如何和睦?团体如何和谐共处,并肩进步?忠诚即是答案。印祖分析说:“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己心己力之虞。 ”大家各自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个群体不仅气氛和谐,而且看得见大家都获得了更多的安宁,得到更多、更丰厚,也更稳定的利益。真是何乐而不为?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力资源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才不会白白虚度!

今天人与人之间为何难以合作?夫妻、亲子之间不和,甚至脱离关系,严重的还反目成仇?印祖为我们指点迷津,劝勉我们(必)“须事事讲忠,庶不至我诈尔虞,漫无准的。得势则群相辅弼,失事则群相弃捨,或反从而攻击之,互相倾轧,了无底止,皆由不讲忠义之所致也。忠义不讲,则父子夫妇之伦,均可弁髦视之。弁视既久,则作桎梏。负此桎梏,不得自由,不得不演出杀父杀母,逆天悖理之恶剧,以期其任意随心,无所拘束也。呜呼,不讲忠义,其祸至于此极,可不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乎!”惨不忍睹的自相残杀景象让祖师悲恸流泪而长长地叹息!互相成全与互相争夺,互相礼让与互不相让,一个是两败俱伤,一个是共存共荣,苦乐之间,我们究竟要如何取舍呢?

大士化身告诉我们化解厄难,获福无量的方法。只要力行实践,自然心满意足,得偿所愿。愿有缘人彼此互相勉励,一起向幸福美满的目标迈进。

我们礼菩萨、拜菩萨,也常常求助于菩萨,可知道菩萨救世的用心良苦?可领会了菩萨的救世之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