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09

喜舍会发财

星云大师提及讲题“佛教”,以“我说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为此讲题下注解。他认为,名称本身仅是虚名,其实佛教中的“空”即是“有”,而讲座名称“生耕致富”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富贵

大师回忆,小时候他没受过教育,连字都不认识几个,靠捡拾信徒留下的旧报纸识字、阅读新闻,并在图书馆阅读西洋文学,让他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大师说,“他在民国38年来到台湾,当时佛教认为世间男女是冤家,儿女是讨债鬼,金钱是毒蛇,让他思考‘活在人间到底要追求什么’?、‘佛教真的是这样吗’?并企盼更了解佛法真义。”当时他对佛教的看法与老和尚不同,当时佛教以戒律为念。但他认为五戒中“不杀生 ”应为“护生”,“不偷盗”为“喜舍”,“不邪淫”为“尊重”,“不妄语”为“信用”,“不吸毒”是“智能”。

大师后来发现,佛教其实并不落伍,皈依三宝就是民主平等,受持五戒是自由,释迦牟尼佛比国父孙中山还早了两千多年提倡民主、自由、平等。

提到佛教的布施观念,大师认为,其实布施不只是金钱,还包括讲好话、微笑、服务等,这些对社会的贡献都可能超过金钱。他说:“喜舍会发财,持戒会正派,忍耐能成功。”大师认为“忍耐”的意义非凡,忍是认识、了解,也是接受、承担,更是化解,必先“忍之于口”,再“忍之于面”,心里不计较,才能化解纠纷,也才能增加福报因缘。

大师说:“若念佛仅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真实,‘阿弥陀佛’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一尊神佛都是因应人的需要所创,但信仰一定要正派,因为神佛其实就是自己。”

佛教强调“共生”,大师认为,众生皆有生权,而身口意的行为将决定自己好或不好,就是“因果”,因果须合乎理则,不能错乱,即使什么都不懂也应懂慈悲、懂因果。

星云大师认为,为人父母很辛苦,为孩子丰衣足食、受教育而努力,但教育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启发孩子的良心,家庭教育应如佛光会推动的三好运动——“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

现场听众询问星云大师:“佛教该如何帮助被裁员的人?”大师认为:“裁员不只是老板、社会的问题,人们也应扪心自问、虚心检讨,若不想被裁员,必须要‘深耕’才能经得起考验,也才能‘致富’。”

~摘录自这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