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0, 2009

金融危機裡的省思與出路-鍾茂森教授主講(正體字版)

2009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第二屆)—金融危機裡的省思與出路  鍾茂森教授主講  (共一集)  2009/5/3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80-01

  尊敬的諸位長輩,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老師,諸位嘉賓,大家早上好!非常榮幸能夠接受到山東青島此地的熱情的邀請,令末學茂森能夠來到此地跟大家一起做個分享,也是末學的一個學習的好機會。過去曾經在金融的領域在學術界裡面混過十二年,包括念碩士和博士四年,教書在美國教了四年,在澳洲教了四年,對於金融的學術方面略知一二。可是在二00六年以後,二00六年底就從大學教授的位置上退休下來,就沒有怎麼樣碰過金融方面的研究。由於這次的因緣,參加這次第二屆的企業家論壇,正好這次主題是我們企業家如何面對金融的危機,末學也做了一個比較深入的思考,也發現真正要走出金融危機的困境,實際上還是要靠我們老祖宗的中華傳統文化。以下就是末學給大家做的匯報,主題是「金融危機裡的省思與出路」。
  我們首先做一個簡單的回顧,看看這次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在二00七年初,這個危機已經開始了。這是在紐約華爾街有一家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叫新世紀金融公司,它面對著華爾街一百七十億美元的逼債,最後只能夠宣布破產,並且同時做了大量的裁員,金融危機就由此拉開了序幕。這個危機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從美國一九二九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引發的一個市場是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由於房地產的價格大幅的下跌,原來存在市場的價格的泡沫因此就破裂了,從而導致建築業的萎縮,乃至使整個社會的市場需求都大幅的下降,導致美國經濟的衰退。一直到二00八年底,這場危機已經從局部的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擴展到整個社會的經濟,乃至從美國擴展到全球,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實體經濟領域,這無疑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很嚴重的影響。
  大家在座的各位企業家老闆都是感同身受,大概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恐怕除了我們胡小林胡董事長、劉克成劉董事長,還有菲尼克斯的李總裁他們這些公司以外,其他的公司恐怕都多少會受到影響。我們等一下會談到為什麼這些公司,剛才我提到的那三家,為什麼沒有影響,而其他的影響會那麼大,這是有原因的。我們先從整體上來講,看這場危機的根源在哪裡,這個根源,你如果是閱讀很多經濟學家的文章,你們可以看到,有的說這是美國的經濟政策,有的說是因為房地產市場裡面的這些不如法的交易,甚至有詐騙的行為等等,有很多的說法,但是你要看這些說法,都是從表面上說,真正還沒有談到根源。
  在二00九年二月二號咱們國家的溫家寶總理到英國劍橋大學做了一次演講,這個演講當中就指出了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他原話是這麼說的,說:「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雖然溫總理他並不是專門做金融這方面的學術研究的,但是他這一句話卻是一針見血,把我們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給點出來了。這句話我們再用更簡單的兩個字來說明,那就是「缺德」,根源就在於缺德。以下我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到底缺了什麼德?怎麼個導致成危機的?我從三個方面來跟大家介紹,第一個我們以美國為例,當然凡是想要效仿美國的這些經濟體都需要警戒。美國的經濟,你看美國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有奢侈的習氣,第二個無信,沒有信用,第三貪婪。就這三個方面,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的三個缺德的方面。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第一個奢侈。美國的經濟學他們也用很多政府的調控,像昨天劉延寧女士給我們說明,其實美國,西方的國家,實際上它說是資本主義,其實也有大量的政府參與的行為,用政府的調控來影響經濟。從二000年到二00一年,那時候有一個互聯網的泡沫破裂了,當時還有二00一年九月十一號的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的經濟是處於非常低潮。所以美國的政府他們就用一種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來刺激消費和投資,這種政策是所謂寬鬆的政策,主要是把利率降低。利率一降低的話,我們百姓就不想把錢存到銀行去,所以就要消費,第二個,因為銀行存款利率低,所以就不如把錢放到這些投資的產品當中,所以刺激投資。用這種寬鬆貨幣政策來刺激消費和投資。
  所以當時美聯儲,就是聯邦銀行,從二00一年到二00四年不斷的下調利率,從百分之六點五一直降到百分之一,這可以說是歷史上可見到的利率的最低點。這裡受到很大影響的是房地產市場,因為這個基本利率低,所以整個所有經濟實體裡面的利率全部都降低。我就拿一年的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來說,這個可調息就是說,譬如說你借了三十年的按揭貸款買房地產,這個利率的波動就會影響到你要付的利息,因為你每年的利率都是變動當中的,這叫可調息。這個利率從二00一年底的百分之七,一直下降到二00三年的百分之三點八。由於利率的降低,就導致借款方便了,成本降低了,刺激了抵押貸款,就是按揭的貸款,所以大家購買房子的欲望增加,導致需求上升,房價攀升,這就是導致房地產的泡沫,這是一個導火線。
  從二00四年六月到二00六年八月,當美國政府看見現在貨幣政策已經鬆到不能再鬆了,利率已經降到百分之一,不能再往下降了,所以就開始收緊一點銀根。結果一收緊的同時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譬如說在房地產裡面,由於利率的上調,原來借債買房子的這些人,他們馬上就面臨著利息成本增加,可能就缺乏支付本息的能力,這個時候違約就開始產生。違約一產生的話,因為銀行它把這個款貸出去之後,把這些貸款又重新把它打包變成一種證券,這叫證券化,把這些按揭貸款當成證券賣出去,就是賣債券,所以銀行他們自己本身也不負擔這個按揭貸款的風險,而把這個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結果當這個借款人沒有辦法付息的時候,他開始違約的時候,這個風險立即轉移到投資者。那麼投資者一定要要求你還本息,怎麼辦?那就要把他的房子拿去抵押,拿去出售。但是要知道房子不是說賣就賣得了的,特別是在房價低迷的時候。所以當他們想要賣房而賣不出去的時候,但是又不得不支付投資者應收的這些本息的時候,危機就產生了。所以這裡面很多的貸款叫做次級貸款,所謂次級貸款就是這個借款的人他們的信譽很低,支付能力很弱,本來不應該給他們貸款的,但是商業銀行、金融機構也給他們貸款。這就導致什麼?違約一出現,他們沒有能力償還貸款。所以這批的次級信貸市場就變得很混亂,結果從這裡就產生了危機,這是直接的導火線。
  我們看看美國的整體的經濟,百姓他們的這種消費水準,實際上都是一種過分的消費。其實我們問,為什麼很多人沒有辦法支付?當然它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他自己沒有錢,第二個是他自己的錢花得太多了,其實他本來要節省一點就可以支付這些貸款,這是屬於一種所謂過分消費的行為。整個美國它全民的消費都是驚人的,我舉幾個數字大家就可以了解。美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百分之四點五,這是最新的數字,現在美國人口突破三億了,全世界人口六十七億,它以只佔世界人口百分之四點五的人口,卻消費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物質資源,那其他的國家的人民怎麼辦?要知道過分的消費對於環境的污染是很直接的,按照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計算,美國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的污染源,人均來比較。
  這個消費其實同時帶有很大的浪費,譬如說在美國,據農業部的統計,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七的可消費的食品被浪費掉,譬如說放在冰箱裡一直放到過期都沒有吃掉。每個美國人每天會浪費一磅的食品,每年也就是要浪費四千三百七十萬噸的食品,這是美國人幹的事情,當然,食品的垃圾它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同時造成環境的污染。在美國過分消費以及甚至浪費的同時,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發布的報告當中所稱的,現在世界長期處於飢餓狀態的人數今年超過十億。六分之一的人口在長期飢餓當中,而美國正在每天浪費百分之二十七的食品。
  這個奢侈不僅表現在過分消費,同時也表現在超前消費,所謂的信貸消費。美國上至政府,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不借款的,你看聯邦政府累計債務現在已經高達六十五點五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美國GDP(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四倍還要多,換句話說,這個國家如果停止任何消費,不吃不喝,專門就是為了生產還債,得還多久?得還四年多才能還完。這個債務也超過了整個世界的生產總值,這是講的政府。還有美國的普通家庭債務怎麼辦?據統計,美國家庭債務目前已經超過三十萬億美元。美國人口三億,也就是平均每個人的債務是十萬美元。也是要還債,如果按照人均的收入水平來講,那還債也至少得還個三、四年。所以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這個危機第一個因素是奢侈浪費,而這個奢侈浪費又是通過超前消費或者借債來消費,所借的是未來的錢,所消費的是未來的資源,也就是說美國人正用世界未來人口的資源來做現在的消費,用日後的錢來還今天的債務,但是問題是這個雪球在愈滾愈大。我們來看看美國它是一個典型的西方的消費的國家,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這個經濟實體它的消費水準跟美國確實很不一樣。我想做個比較再評論兩國的(19.59?)之間的好壞。
  我國的居民消費率,我們舉個數字,一九九一年是百分之四十八點八,當時是最高峰,到現在,到二00七年是三十五點四。也就是說,我們基本上一個人掙一百塊錢,他只消費三十五塊錢,其他的六十五塊錢他們是用做儲蓄或者是用做投資。那美國的消費率是多少?是我們的兩倍,現在是百分之七十左右,這是講量。那麼從增長率來講,中國一九八六年到二00四年我們的GDP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了百分之十五點七四,而居民消費年均增長只有百分之十四點四八,低於生產總值增長額的一點多百分比,換句話說,我們的消費的速度趕不上生產速度,這是好事情。可是美國他們的居民消費年均增長都高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換句話說,美國人消費比生產的要快,產出的比消費的要少。
  這就讓我們聯想起《四書》裡面「大學」的一句話,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用很簡單的語言,就把一個經濟該如何運作說得很清楚。為什麼中國能夠持續發展,以國民生產總值兩位數的增長率持續了這麼多年,讓西方人、美國人歎為觀止?這個生財有大道,這個大道是什麼?第一個「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就是我們生產的要多,消費的要少,這是我們國家現有的狀態,百分之三十五的消費率。而美國百分之七十的消費率,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再加上超前消費。「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是我們生產的快,增長的快,但是消費增長慢,就像我們的消費率增長低於GDP的增長一樣,這才是使到我們的財恆足。我們的經濟為什麼可持續這麼久?那就是符合這個道理。美國一直他們都把我們的國家經濟的政策不以為然,可是到了危機的時候,他們現在開始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政策。
  好,第二個原因,剛才講到的,危機的根源是無信。其實西方的哲學裡面他們非常講究信用,而且不鼓勵信貸。像莎士比亞的戲劇當中有一個主人公叫Polonius,他就建議他的兒子說:「不要做借款人,也不要做貸款者。貸款者常常收不回錢,又失去了朋友;而借款會使人失去節儉的美德。」這句話可以說把現在美國的狀態,為什麼產生危機的根源也點出來了。金融的危機,昨天胡總跟我們也講了,就是次級貸款的危機。假如真像莎士比亞所說的那樣,美國人如果他不借款、不貸款,哪裡會有危機?中國在歷史上經濟發展了這麼多年,幾千年了,沒有聽過經濟危機的名字,經濟危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才發生的。那麼借款,這裡說也失去了節儉的美德,這是剛才講的奢侈。
  我們來看看,我們且不說金融市場、信貸市場應不應該發展,這個我們不評論,我們來看看在現有的這個金融經濟體制底下,這個危機產生根源是什麼?除了剛才講的奢侈以外,就是這些銀行他們行為缺乏了信用。剛才講的,因為美國多年來,從二00一年一直到二00四年都在推行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所以利率很低。商業銀行要怎麼辦?不斷的去找貸款源,把這個款項貸出去,這樣它才能夠生財。所以為了大幅的增加這些收入,就把那些信譽很差的,沒有支付能力的貸款人都找來,給他發放按揭的貸款。從一九九九年到二00三年,這個次級按揭貸款,就是說有問題的貸款,它佔總貸款的比例,已經從一九九九年的百分之五到十五升到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五,也就是說將近三分之一的貸款是有問題的貸款。所以一有問題出現,危機是不可避免的。那麼靠這樣的一種次級貸款的泡沫來產生的房地產的高漲,實際上當問題出現,泡沫就會破裂。
  剛才也提到一個,就是除了商業銀行、金融機構不斷的吸納那些有問題的貸款以外,這些機構還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還要把這些風險往外轉移,就是說我自己不想擔風險,就想賺那個利潤。在英文裡面有一句話,叫做There is no free lunch(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想不擔風險而賺取利潤,那麼經驗表明,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們還這麼做,怎麼做?他把這個貸款進行證券化,把它做成債券的形式,然後把債券賣給投資者,更有甚者,把那些很有問題的次級貸款都涵蓋入這些證券包裡面。投資者他買這個證券是衝著你銀行買的,他沒有想到這些證券裡面竟然含有很多都是沒有支付能力的貸款人的債務。
  一般在美國,債務的發行要通過信用的評估,一般像Standard & Poor’s 或者是Moody’s這些大的公司都會對債務進行評估。好的信用級別的這些債券它們的價格就比較高,投資者就願意支付高價格來買這個債券。這些商業銀行可以說也跟這些評估公司串通起來,把這些有問題的債券這些信用評估把它拉高,人為的拉高。這是一種欺詐,使到這些有問題的高風險的債券很順利的進入了市場,到了投資者手中。當沒有問題出現的時候好像是風平浪靜,可是一旦貸款人沒有辦法支付這些本息的時候,這種影響就很大了,像多米諾效應一樣,一倒大家都倒。這種沒有信義的行為,其實我們探索其根源,西方他們從小就沒有對於孩子有真正道德、倫理這方面的引導。其實這個金融的危機,我們在這裡也不要過多的去批判哪個國家或者是人民,我們就是學聖賢之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想想我們自己從小到大,有沒有建立一個節儉的習慣而不奢侈浪費,有沒有能夠講信義,「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我在小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次,人總是有一種貪婪、欺詐的傾向,這是習氣。我小的時候很喜歡集郵,有一次我跟鄰居家的小孩互相換了郵票本,大家看看對方的郵票,我一看對方的郵票都是很精美、很珍貴的郵票,馬上就心生歹念,就想到我要用什麼方法把他的郵票給換過來,就好像商業銀行怎麼去想把這些有問題的債券推銷到投資者手中那個念頭是一樣的。所以當時我就想到,我就跟他說了很多,說我的郵票怎麼怎麼珍貴,實際上都是普通的郵票。大概是我的口才還算可以,就把這個孩子給騙了,於是我把我的普通的郵票跟他珍貴的郵票都換過來了。這是公平交易,你情我願。結果後來危機產生了,被我母親發現了,因為什麼?那個孩子的媽媽有一次查看他的郵票本,發現怎麼他的這個郵票本裡全是普通郵票,珍貴郵票都上哪去了?跟鄰居家的孩子換了。找到我家跟我媽講,我媽當時非常嚴肅,拿著郵票本放在桌上跟我講話,她說你知不知道你幹了什麼?我一看情勢不妙,馬上承認錯誤。
  從小我對我父母都有一種敬畏之心,只要父母一嚴肅起來我的心就揪緊了,不敢說謊話,結果就承認是我把他的郵票騙過來。我媽媽說:如果你要用這種方式來集郵,那麼集郵對你沒有好處,我們就要把你的郵票本給燒掉。我這一聽:不行,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敢了。我非常真誠的懇求母親給我一次機會,說以後再也不敢用這種欺詐的行為,也不敢生這些念頭。母親後來同意了,但是把郵票本先收著,觀察一段時間。後來確實自從那一次事件以後,我自己的那種欺詐的念頭可以說基本沒有,不敢了。假如那個時候母親她沒有正確的引導,她說:「這個孩子真聰明,你看這麼小就會做生意了!」那怎麼辦?等我長大以後,我肯定不能站在此地來跟大家講傳統文化,可能是什麼?假如我開公司,我可能會破產。就像這次金融機構裡面,即使是大的金融公司、金融機構,他們都破產,甚至可能是跳樓的那一族。所以信的培養,信是德,誠信從小要培養,父母要培養。所以不要以為金融危機跟我沒有關係,其實外面的境界是我們念頭所生的,我們這個念頭如果念念相續的時候,將來必定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後果。當我們的奢侈、我們的浪費、我們的不講信義這些念頭在相續的時候,危機是必不可免。所以孔子在《論語》當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一個人假如不講信義的話,那他就不可能立足於社會。他用卑鄙的手段、用欺詐的手段發了家,最後這個後果一定是自己破產。
  好,金融危機第三個根源,剛才講貪婪,這是最大的一個根源。《弟子規》上講,「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就是我們做生意、做買賣,像昨天胡總說的,我們要分曉、要分明,這個成本多少,利潤多少,自己要清楚,談判起來要怎麼樣?可以多給人優惠,與宜多,取宜少,自己夠本,多一點利潤,這就很好了,這是《弟子規》教的。如果違反了這一條的話,那肯定是出現各種各樣的經濟危機。我舉出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個我們企業的管理模式,以美國為例,大部分的公司都是有限公司。什麼叫有限公司?就是公司的股東他們只負有限責任,他們的投資在這個公司裡面,可以說如果公司有債務,他們把他們公司所有的資產拿來抵押償還,如果不足以償還的話,股東也沒有任何責任去支付這個債務,因為公司是有限責任,就是我投錢進來這麼多就這麼多了,虧了就虧了。所以最後虧的是誰?假如一個公司破產,往往股東他虧,但是他虧了就是他投資的這麼多,他有一個上限,而債權人他們往往會虧得更多。債權人包括員工,因為員工常常是在破產的時候,可能好幾個月工資都沒有拿到。
  由於這個股東他現在有限公司還可以上市,這個股東可以隨時隨地很輕易的把他的股權出售、轉讓。所以做為這樣的一個股東,假如他有貪婪的本性,你想想他肯定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裡面獲取最高額的利潤、高額的回報,換句話說,他可以為了短期的利益鋌而走險。再加上管理層CEO,他們往往在公司裡面分紅,他們也是一種股東,他跟股東在利益上是一致的,都是想要在最短的時間裡面獲得最大的利潤和報酬。他們有決策權,債權人借債給這個公司的機構,對公司沒有決策權,誰做決策?這些管理層CEO做決策。所以他們可以鋌而走險,他們因為虧的是有限的,所以不如把可虧的有限的資產投到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當中,因此能夠獲得高額的利潤,萬一風險很大,獲不到高額利潤,我虧的就是這麼多了。這等於像賭博一樣,我的賭注也就這麼少而已,我就用這麼少的賭注我去博得高額的回報。這是一種自然的傾向,為什麼?因為人性有這種貪婪,所以自然就會導致無信、欺詐的行為。
  這個管理模式,我們在金融課上教我們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談到有三種,第一種sole proprietorship,第二種partnership,第三種就是corporation,第一種是獨家的、獨資的,第二種是合資的,第三種就是有限責任。一般來講,我們教書當中都講有限責任的這種管理模式是最好的,實際上現在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反觀我們教錯了,這個管理模式並不好,為什麼?它能夠使貪婪和欺詐的行為無限度的擴張。我舉到最近的一個例子,二00九年三月,我想大家看過報紙都熟知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它接受政府的資助,奧巴馬政府資助他們公司一千七百億美元的援助,可是沒想到這個公司的CEO高級決策層竟然馬上把這接受來的援助的款項分出一點六五億美元做為分紅,換句話說,拿著政府、拿著納稅人的血汗錢,給你做資助用的,這些高級領導層這些CEO把它放到自己口袋裡,放了一點六五億美元,這是分紅。這個無疑會震怒政府和公眾,所以連奧巴馬總統他自己都痛斥這種行為是魯莽而且貪婪。沒辦法,這是公司模式,他們有決策層,他們得到了錢,他們有這個決策力,他們愛怎麼花怎麼花。按照法律來講,這個完全合法的,只是它不符合道義。所以有限責任與短期化的薪酬方式將人性的貪婪放到了極致。
  這是講到第一個企業管理模式。這個管理模式到底哪一種好?西方的經濟學家在探索,可是提不出一個最好的方式。為什麼提不出最好的方式?因為企業管理模式的好壞不是關鍵,關鍵是人。人如果有道義,不管是什麼管理模式,都是好的,如果人沒有道義,你再科學、再完善的管理模式,都會有弊端。好,這是剛才講的管理模式方面。第二個從股票市場,我們來看,我自己本人是專門做股票市場研究的,當然我是做理論研究,實踐方面很少,沒有下過海。幸虧沒下海。好,我想股票市場的泡沫我們也來分析一下,從股票市場的產生開始,泡沫就跟著而來了。什麼叫泡沫?就是當這個市場的價格不符合這個股票應有的價值的時候,高於它的價值的時候,這就是泡沫。
  我們看看一個資產的價值它是由什麼來決定的?這是經典的教科書上給我們講出兩大因素,第一個預期現金流量(cash flow),第二個預期回報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資產價值如何計算,然後我會談為什麼會產生泡沫。假如現在你有一百塊錢人民幣用來投資,那麼你有兩種方式,一種放到銀行裡,一種去買股票。假如你放在銀行裡,你怎麼樣子獲得利潤?你把這一百塊錢存在一個定期存款帳戶當中,假如這個預期的存款利率一年是百分之五,所以一年之後,你的本加息是一百零五元,這個很好理解,一百塊錢本金,加上五塊錢的利息。假如你現在把這一百塊錢不要放在銀行裡,而去放到股票當中,假如一年後預期的收益率是百分之十,高於銀行,因為它風險比較大,所以回報率理應比較高才對,所以一年之後你的回報是一百一十塊錢。為什麼?因為價格提升了百分之十,或者是這百分之十裡面可能有股息的收入。不管你的回報是來自於價格的升高還是說股息的收入,反正是百分之十。所以你計算一百一十塊錢的未來價格,是來自於一百乘上一加百分之十,這也很好理解。
  所以說未來的價值,一年之後應該是一百一十塊錢的話,而你預期的回報率是百分之十的話,那我們倒過來問,今天這張股票的價格應該是多少錢?那你也可以算出來,應該是一百塊錢,這是一百一十除上一加百分之十,就一點一,等於一百。所以有一個數學的公式,就是一個證券的價值V,應該等於所有的收入,這個股票所有的收入,包括第一個D(dividend),就是股息,加上這一年後的價格P(price),就是你持有這股票一年,一年之後把它賣掉,賣成一百一十塊錢,那你今天的價值應該是多少?假如說這個股票一年當中給了五塊錢的股息,而一年以後它的價格變成一百零五塊錢,所以你的總收入是一百一十塊錢,除上它的應有回報率百分之十,你今天的證券價值應該是一百塊錢。好了,然後你去看這張股票,是不是今天賣一百塊錢?你發現今天的價格竟然賣到一百一十塊錢,所以十塊錢就是泡沫,因為這個價格不是建立在應有價值基礎上。應有的價值從哪來?從現金流量,從股息和未來的你可售的價格那產生。假如高於這個應有價值,那個價格就是有泡沫,這就是泡沫產生。
  那我們來看看,如果市場是健康、正常的,那麼用這種所謂的現值公式(present value formula),所計算出來的價值和實際價格應該是一致的,價格和價值是應該一致的,而且兩者的波動性質是完全一致的,價格和價值應該同時啟動,而且應該來講,理想的,每一個始點上都是保持完全一致,這才是對的。我在二00三年的時候在世界上一個比較著名的雜誌叫《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貨幣與金融》雜誌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專門用一個數學模型來計算到底美國的價格裡面的泡沫存不存在。我用一個簡單的圖表來給大家看看,這個數據是從一八七一年到二00八年,這個數據前幾天我把它延伸到最近二00八年底。這一百多年的股票市場的數據,這個黃線是我們所計算出來的價值的走線,這個紅線是代表價格指數,就是它的市場價格。那我們看到,市場價格跟它的價值並不是一致的,而且相差甚遠。所以當價格高於市場價值的時候,這是價格,高於這個時候,這些地方就是泡沫。當然泡沫有產生的時候,也有破裂的時候,什麼時候破裂?這些地方就是破裂。譬如說一九二九年的大蕭條,還有近來的一九八九年的市場也是崩潰。
  這個泡沫,經濟學家他們認為,這是因為投資者信心非理性的膨脹導致的。為什麼這股價本來價值是一百元的,你願意拿出一百一十塊錢去買它?因為你的信心膨脹,你以為它可以給你回報的更多,所以你願意用更高的價格去買那個不應該賣這麼高價格的那個股票。這種非理性的信心膨脹來源是什麼?來源於貪婪的膨脹。所以貪婪的人最後會變成不理性。這個價格的泡沫產生以後,他又在短期之內往往會產生信心非理性的崩潰,因為人總是在非理性當中,他膨脹的信心也是非理性的,他崩潰的信心還是非理性的。所以本來這個股票價格是有一百元的,可是當投資者信心崩潰的時候,可能他連五十塊錢都不肯拿出來買這個股票,這就是也是非理性的。這個泡沫的破裂就產生了金融的危機。
  那我們看看投資者,別看到好像都是那些名牌大學的MBA、DBA那些工商管理碩士、博士畢業的,其實我在這裡講,假如他沒有真正自己道德文化的主心骨的時候,他的信心依然是脆弱的。你看看在一九九三年美國最著名一個經濟學雜誌,叫《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有一位教授叫Edward Sounder,他發表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用數據給我們證明華爾街,就是紐約股市,華爾街的天氣竟然對紐約股市有顯著的影響。這說明什麼?今天下雨了,股票大跌,今天出太陽了,股票升高了。為什麼天氣會影響股市?天氣也沒有給你股息的收入,也似乎不帶來任何股票的風險,那為什麼價格竟然受到天氣的影響這麼顯著?這個原因在於投資者信心的脆弱。當一個人信心脆弱的時候,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大家問自己是不是?一個很自信的人,不管是遇到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的心都是安定的,為什麼?因為他有倫理道德文化的主心骨。當一個人沒有這個主心骨的時候,他的信心薄弱,見到風吹草動他就在那裡胡思亂想,胡思亂想之後就是胡作非為,所以價格崩潰。
  所以面對危機,首先我們第一個要有定力,千萬不要胡思亂想,跟下來就是胡作非為。像拋售股票的這種,都屬於非理性的胡作非為的行為。所以《論語》上有一句話講,「子曰(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心裡懷著的是道義,所以他的心是安定的,小人心裡懷著是功利,所以他的心是飄忽不定的,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而孔子又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有道義的人心懷是坦蕩的。就像我們昨天看到胡總他給我們講的,今年四個月了,還沒有合同來,心裡不受影響,坦蕩蕩。昨天晚上李總給我們的分享,她能夠把五百萬的那些商品,那些是有害於社會人類的商品,把它埋掉,喻於義,不是喻於利。那些常常喻於利的,他自然就會長戚戚,他什麼?做事情畏首畏尾,恐懼憂慮,思前想後,沒有辦法做決定,這是長戚戚。所以人有道義、有正氣,其實很多事情,包括投資在內,也並不是什麼太令人憂慮的事情。
  我們剛才跟大家分析了這個金融危機它的根源,溫家寶總理說的,他缺德。缺的我們剛才提到了三條,第一個奢侈,第二無信,第三貪婪,這是根源所在。那麼出路?當然,缺德我們就得修德,只有把德修好了,這個危機才能夠真正的平復。我們來講,對治這三個缺德的行為,我們用三種德行,第一以節儉對治奢侈,第二以誠信對治無信,第三以布施對治貪婪。這三條我們不要說要求別人做,要求美國人做,要求美國政府做,要求我旁邊的人做,要求我的客戶做,要求我的員工做,自己要不要做?首先我們自己做。面對危機,應付危機,走出危機,從我做起。
  首先第一個出路,節儉對治奢侈。《孝經》上講,「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你看看這幾句話講得多好。這個富貴跟我們有多少能力、有多少技術、有多少知識、會不會賺錢這些頭腦,其實關係不大。賺到了錢能不能夠保得住,那關係更不大。關鍵在哪?在德行。居上位的人,國家領導人也好,地方的領導人也好,一個企業的老闆,都屬於居上位的,上位者不可以驕,一驕了就危險,不驕的他就處在高位也不危險。制節謹度就是節約,恭謹的做人,量入為出,掙多少花多少,花的比掙的要少一點,這樣滿而不溢,雖然富貴了,但是不會有破漏。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他的上位位置才坐得安穩,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他的富才能夠長久。在上不驕,你看看我們溫總理,他在一次接待記者當中說:「感謝人民對我的信任,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跟大家這樣鞠躬。一看這樣的情形,我們講相由心生,心能夠謙虛,相它也就有這種有禮了,高而不危,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福分。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全世界的第二富翁,叫Warren Buffett(華倫?巴菲特),他在接受CNBC電台的採訪當中,他把他一些人生哲學給我們做分享。這個人他是僅次於比爾蓋茨的第二個有錢人,他所捐助的慈善捐款高達三百七十億美元,可是他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現在還住在五十年前結婚之後所買的只有三個房間的房子。美國是House,很普通的House,一般人都住House。這個房子他說已經滿足他的需求了。這個房子沒有圍牆,也沒有籬笆,更沒有保安的設施。他自己沒有司機,更沒有保鏢,自己開著車到處跑。他從來不乘坐私人的噴射機,儘管他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噴射機公司。他的公司叫做波克夏.哈薩威,擁有六十三家子公司。他每年只給每個CEO(執行長)寫一封信,給他們訂出這一年公司的目標,而且他從來不舉行例行的會議,或者打例行的電話。他也不做上流社會圈的活動,回家的休閒活動是弄一點爆米花、看看電視。他也不帶手機,桌上也沒有計算機。我這鞠躬是代表他給大家鞠躬的。
  世界最有錢的人Bill Gates(比爾蓋茨)在幾年前曾經跟他有一次會面,本來比爾蓋茨以為巴菲特是跟他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只安排了半個小時的會面時間,結果兩個人一見面,一談談了十個小時。後來蓋茨也成為了巴菲特的信徒,為什麼?他有他的人生哲學。這個人生哲學其實《弟子規》裡有講到,你看它講到「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這教我們節儉。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注意力不要集中在物質上面,衣服也好,飲食也好,不如人沒有關係。孔子讚歎他的學生子路,說穿著破衣服站在有錢人那裡,不覺得自己羞愧,孔子很讚歎子路。為什麼?子路心裡有主心骨,他有道德仁義在胸中,他不以衣服、飲食不如人而生恥,他只求德學、才藝。所以昨天我們看到李總給我們做的示現,原來是唯衣服、唯飲食,現在你看他把那些名牌產品全部放下了,就穿最簡單、最樸素的衣服。兒子原來只唯五星級酒店才住,現在每天還得在家裡打掃衛生,這是正確的引導。孩子能夠從這麼小引導的話,長大了他才能夠做一個好人。
  所以巴菲特給年輕人的一個建議,給所有年輕人,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他說離信用卡遠遠的,(也就是不要做銀行借貸),對自己投資,並且記住以下幾點,第一財富不會造就人,人才會創造財富。這一點就是「大學」裡講的一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不仁之人,心裡沒有道義,他想賺錢,可是損了德。真正的仁者,他不是為了財富,他賺了財富是什麼?可以幫助社會,用他的財富建立自己的德行,以財發身。第二點,過自己最簡單的生活,最簡單的生活最快樂。第三,不要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只要傾聽,但是做自己認為是好的事情,就是自己要有主心骨。第四,不要追求名牌,穿著自己舒適自在就好。第五,不要把錢浪費在不必要的東西上,卻要把錢花在真正需要錢的人身上。第六,畢竟這是你自己的人生,為什麼要讓別人來左右它?舉個例子說,我穿這個衣服,是為自己穿的還是為別人穿的?我坐這個汽車,是自己坐的還是給別人看的?假如用這些東西來炫耀,那麼就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而活著;為別人活著很累,為自己活著才自在。
  我從小很得力於母親的教導,家裡幸好從小經濟比較拮据,並不富裕,所以沒有那種驕奢淫逸的壞毛病,從小母親要求也是很嚴格。到長大以後,母親希望我出國留學,到美國去讀碩士和博士,我是在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讀完以後就到美國,二十二歲就踏上赴美留學的路途。當時因為家裡錢少,靠一點獎學金過日子,幸好學習成績還算不錯,有獎學金。獎學金我記得那時候是一個月八百美金,按照普通的留學生的生活標準來講應該是夠用的,但是我當時為了節省,所以吃的是最簡單的,用的是最簡單的。那時候我記得每個禮拜跟同學搭個便車到超市去買菜,買的菜是什麼?一般都是最普通的菜。我買菜最簡單,不挑菜,只挑價格牌上的,看數字哪個最低。所以一般來講就是買胡蘿蔔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蘿蔔。當時到了美國,有一位同學他用的一個高壓鍋,用了好久,正好他畢業了,要把它扔掉,我就把它撿回來,我說這還能用。他那個高壓鍋已經不高壓了,因為那個高壓蓋上的鐵錠子已經沒有了。結果我把它撿回來之後,用來煮飯、燒菜、煮湯,一用就用了四年。
  當時家裡帶過去一條毛毯,這個毛毯過冬的時候不夠用,可是又不捨得花錢買棉被,所以過冬的時候,我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讀書的,冬天,儘管它在南方,還是會下雪。所以真正冷的時候,又不捨得開暖氣,結果就蓋上毛毯,不夠,把衣服都蓋上,再不夠,把書本都壓上來。就這樣子住最簡單的、最便宜的房子,八個同學一起住,吃最簡單的飯菜,花費盡量的節省。八百美金,省下來的,給自己父母能夠寄回去三百美金。那時候很多銀行邀請我申請信用卡,我也填了不少表,一申請都能得到。後來才知道銀行說我的信用不錯,為什麼?不是說我的收入高,我收入那麼低,為什麼信用不錯?因為我從來不借款,從來沒用它。
  所以一般的美國大學生沒有不借款的,可能他沒有房屋的貸款,但是他有學費的貸款,四年的學費貸款都夠他還幾年了,還有日常消費都用信用卡,所以全都是超前消費。所以美國人其實很苦,你看他還沒有出來工作已經負了一身債,然後這一輩子就為了還債而生活,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不借債,不僅不借債,他能夠盡量節省,能儲蓄,省下的錢盡量的往家裡寄,這就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地方。我當時不僅能夠省下這點錢給家裡寄,而且還能省一點,一年能夠買一張機票回國探親一次。在美國有流行的一句口頭語,這是俏皮話,是留學生當中講的,說「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也是有這樣的一種傾向,為什麼?當我們中國人自己忘記了老祖宗的教誨的時候,而用西方的價值觀奉為至寶的時候,這種情況就肯定會出現,所以這是更大的危機。
  我到美國留學,跟家裡保持聯繫,每個禮拜必定跟家裡打一次電話,每兩個禮拜寫一封長信,跟父母交流。所以這四年的留學生活,雖然遠隔重洋,但是心跟父母的心沒有離開過。我想把其中我跟母親溝通的一封信其中一個片段跟大家做一個分享,這是一九九六年一月七號,十三年前,我當時剛剛到美國,還沒到一年。「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須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週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鍊自己捨受。」這捨受就是捨離寒冷的感受。因為媽媽在我小的時候就讓我讀毛澤東同志早期革命活動的一個傳記,當時我就看到毛主席在年輕的時候冒風雨冷水浴,我就向他學習。這信上繼續說,「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熄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這裡我提到的「七年機器人」,也是我母親給我設定的目標。當我出國留學的時候,媽媽就告訴我,說孩子,(因為我是獨子,而且父母早年離異,我跟母親是相依為命),她說兒子,我希望你能夠到美國去把博士學位拿到手。我計算了一下,到美國一般讀碩士二到三年,讀博士四到五年,平均得七年才能完成。所以我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做七年機器人,安住單調的生活,把博士學位拿下來。
  這信上還沒寫完,「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清淨。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當時母親接到這封信以後,我母親是很有教育理念的,我真是非常的慶幸和感恩有這麼好的母親。她看到這封信,她有沒有說:「兒子,你怎麼沒棉被,趕快買一床棉被。」或者說:「你得要加強營養,改善改善生活,別太自己作賤自己!」可是母親沒這麼說,她在回函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媽媽她這樣的引導,沒有說讓我去冬天過不了買棉被,而是教我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沒有讓我改善生活,加強營養,而是讓我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
  所以當時因為沒有錢,什麼樣的活動,課外的活動都免掉了。週末同學出去玩,去party,我就不去了,去旅遊,更不去了,做什麼?三點一線,從宿舍,到圖書館,到教室,只有讀書,讀書以外就是讀書。所以當時在美國我們班上,每次的考試還算不錯,都在全班第一名。在四年以後,當我博士畢業的時候,我請我的博士導師寫了一封推薦函去尋找工作,因為我們讀完博士,最理想的工作是到大學裡教書,這也是我媽媽希望我做的。她說教書的工作好,很清高,又不受污染,學金融的,教書污染少一點,她知道我一到金融工業界容易受污染,所以她希望我去教書,當教授。所以我就申請工作,申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博士導師的推薦函。當時我的導師是一個比較著名的經濟學家,可是要求人非常嚴厲,四年來都沒有跟我什麼笑容。我舉個例子來講他怎麼嚴厲法,當我一開始跟他做助理研究的時候,他交給我的工作量很多,我們按規定,每個禮拜只要給教授工作二十個小時就可以,可是他的工作量沒有四十個小時是不能完成的。當我接受到他的工作分配之後,我會很自然的問一句說:老師,您這個工作什麼時候要完成?他會說:我昨天就需要了。所以,換句話說,你就別問了,你趕緊做,你已經遲到了,交給你的時候已經遲到了。所以在這樣的一種壓力底下,我們當然只好努力去工作。後來我才知道為什麼我一到美國就能夠這麼幸運跟他一起工作,在他的手下做助理研究,因為沒有人敢跟他工作。可是真是古人說得好,「嚴師出高徒」,當然我自己不能說是高徒,但是他確實是個嚴師。
  四年以後他給我的推薦函當中是這樣寫到,他說「茂森他能夠在四年之內完成七年的學習課程,拿到博士學位,這是我們學校第一例」,而且他寫到,他說「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學術生涯當中,看到的最優秀的學生」,他說「他四年當中,竟然能夠寫出八篇的學術論文來發表,這是相當於一個多年在教學崗位上的資深教授的一個學習成績」。你看有他這樣的一個得力的推薦函,我當時意想不到,這麼嚴厲的老師,從來沒有讚歎過我,竟然把四年沒有讚歎,可能是憋在他心裡的話,全寫在推薦函裡頭,我當時是感激涕零。所以真的,孝親尊師,到自己最後,得到真正的利益。有了這樣的一個得力的推薦函,找工作是很方便,當時馬上有兩家大學,德州大學和Pittsburg State大學他給我邀請函(聘函),聘我去做助理教授,二十六歲走上大學的講壇。總算工作了,每個月工資不再是八百塊錢了,年薪屬於美國中上水平了,第一件事情怎麼辦?邀請自己母親來美國參加我的博士畢業典禮。我在這裡再補充一下,我在學習過程中還給自己規定了七條戒律,我叫「七不」。第一不看電影、電視,第二不逛商場,第三不留長頭髮,第四不穿奇裝異服,第五不亂花錢,第六不亂交朋友玩樂,第七不談戀愛。把持住這七條的戒律,其實學習好並不算難。謝謝!大家可以少鼓掌,咱們盡量把內容多講一點。
  當時我把母親接到美國來,跟我一起去上任。想起《孟子》裡頭有一句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確實明白了,人只有在憂患的環境當中,他的成長才是會比較的真正健康和順利,人一有安逸的話,往往會出現驕奢淫逸。所以我們胡錦濤主席在二00六年兩會當中提出的「八榮八恥」,其中有一條講到,「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人能夠艱苦奮鬥,他就能夠一切順利,倘若驕奢淫逸,他即使是成功了,也不遠的時間內會必敗。《朱子治家格言》當中講,「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在座的都是企業家的朋友,我們現在看看這個社會,企業家可以說是在社會裡面的精英、佼佼者,他們的行為往往帶動整個社會,我們能不能夠把這個社會帶向一個節儉的、美德的狀態?要從我做起。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如果招待客人,點的菜能不能夠恰到好處而不浪費?譬如說我們的公司能不能夠跟員工一起,當電燈不用的時候先把它關掉,晚上電腦把它關閉?我們的衣服能夠夠穿,是不是能夠少買一件名牌?毛主席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曾經穿一件睡衣,很普通的棉的睡衣,穿了二十年,上面補了又補,最後這件睡衣退役的時候,一九七一年退役了,上面打了七十三個補丁。一代領袖,他要一件睡衣難道沒有嗎?可是他給我們做了這個榜樣,老一代的人都是這樣子艱苦奮鬥。
  我記得我的姥姥,是我母親的母親,她也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所以我們的家風都很節儉。現在在我的衣櫃裡還保存著她給我親手縫製,一針一針縫製的一條內褲。你看一條男裝內褲,一般人穿破了、穿爛了,會怎麼樣?隨手就丟掉,可能不錯的,把它當抹布還能夠用一用,算不錯了。可是我姥姥她給我親手縫製這個內褲,它的橡皮筋鬆了,她就給我換一條,換一條又鬆了,鬆了之後,她給我接一段那個布,然後用那個布又給它做成一條橡皮筋的腰帶,所以這個內褲是接了一段布的。她是一九九四年離開我們的,享年八十四歲,可是這件珍貴的內褲我一直保留到現在,每次看到它,就想起真的要艱苦奮鬥,這就是中華美德,我們要傳承。
  假如我們能夠節約一點,會產生什麼效應?我舉美國為例,咱們不談中國,談中國怕冒犯了誰,談美國,引美國借鑑中國。根據農業部統計,剛才講的,美國人浪費的食品百分之二十七,假如能夠減少百分之二十五的食品浪費,就是你減少四分之一的食品浪費,能夠養活一天二千萬人,相當於澳洲整個國家的人口。根據統計,美國有十點八億台辦公室電腦,有一半沒有在下班之後關閉,浪費的電費高達二十八億美元,這是一天二十八億美元,費掉的電力相對要產生二億噸二氧化碳。這是完全因為浪費造成的環境污染,這個污染等同於四百萬輛汽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溫室效應怎麼來的?可能就是因為我們離開辦公室的時候不能夠按一按我們的電腦鼠標把電腦關閉,如果大家都能這麼做,要知道每天可以減少二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從我做起。
  美國人的耗水量是歐洲的二倍,亞洲的四倍。水資源是不可替代的地球資源,現在是愈來愈少了,我講的是淡水資源。以南加州地區為例,他們日常用水量,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水都用於洗車或者澆花而流光了。所以我們在中國的水資源是極其的缺乏,而人口又眾多,假如我們洗澡要是時間太長,假如我們要是洗手的時候,本來可以開小小的水龍頭,我們故意把它開得很大的時候,你要想想,我們在幹的什麼?我們為這個地球、為我們後代的子孫在幹什麼?所以節儉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現在不能夠不做的行為,因為地球也產生了危機。那我能夠為地球做些什麼?這件事情不要去管別人,首先問問我能不能這樣做,能夠保護我們的地球,地球上的危機比金融危機更可怕。
  第一個我們能不能吃素?這幾天的課程我們聽到周泳杉老師的「健康飲食」,我們也了解到素食不僅有利於健康,也有利於地球,它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只要少吃一公斤的肉類,就能夠減少三十六點四公斤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而這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當於我們開車出門三個小時所排放的,而且家中還要燈火通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第二個我們能不能夠常常做廢物回收?這樣既節省資源又減少污染。我過去在美國也染上了一些不好的毛病,這是美國人,特別是我們學術界裡面的,常常寫論文,紙張用的很多。我一開始看到,怎麼用紙張好像都不用花錢似的,就打印數據,幾百頁幾百頁的打,而且都是單面的,用最好的A4白紙打。我去的時候心裡還覺得怎麼這樣,慢慢的自己都麻木了。所以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大家都這麼浪費,自己好像也這麼浪費了,所以養成一個什麼習慣?打印這些論文,打印這些數據,用的紙很多。
  當我從美國離開到澳洲的時候,因為當時是我的老師釋淨空老教授他吩咐我,說你還是到澳洲來,澳洲我們有一個學院建立,我們可以一起來學習。所以我從美國轉移到澳洲,在昆士蘭大學教書。當我搬家離開美國的時候,我把我的辦公室做了一個整理,很多廢品要清除出去,我竟然驚奇的發現,我所要拋棄的紙張至少是五個垃圾桶,這麼大的一種,就是美國拖在街道上走的那種垃圾桶,五個大垃圾桶這麼多。而很多論文我打印出來都沒有時間看,全都是廢物,很多的論文都是用單面紙張打印的。我可以說在美國教授行列中,算是做的比較好的節約紙張的人,那其他的人?學術界來講,可能會比企業界又做得好一點,那企業界的人?所以回到來之後,有一位老師他告訴我,說紙張一定要節省,他是怎麼做?他把用過的所有的紙,只要反面還有一些空白,把它剪下來,不僅是說A4的打印紙,還有那些廣告單,還有牙膏盒,牙膏盒你看外面是那些包裝的,你把它剪下來,反面可以做為記事的小紙、做為電話記要,我也跟著學了。所以把這些所有能夠節省的紙張都節省下來,當你丟棄一個包裝盒的時候,你想一想這包裝盒把它剪開來反面能不能用。這既節省您公司的行政費用,更是保護地球的資源。
  下面,能不能我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不要用電力的,盡量少用那種浪費我們地球資源的產品。當我們洗臉的時候、洗菜的時候、洗碗的時候、刷牙的時候,能不能用一個器皿盛上水,而不是嘩啦嘩啦的去用毛巾沾拭那個水龍頭的水,讓很多的水給浪費掉了。當我們出門的時候,能不能夠多走路,多騎自行車,利用大眾的運輸系統,乘公車,而少自己開車,少騎自己的機車(摩托車),或者是這些電動車,這樣能節省能源。我們在酒店裡面,四樓、五樓我們能不能夠盡量的走樓梯,而少用電梯,因為電的生產肯定帶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能不能夠隨手關燈,關閉不用的電器和電源。我們能不能買節能的電器,使用節能的燈泡,而少用空調。我們用紙盡量把空白的部分都用掉再回收,不要把它隨手扔到垃圾桶裡,按一般垃圾處理。在飯店點菜的時候,能不能恰到好處而不過量。出門我們能盡量自己帶水杯、筷子,而不要用一次過的用具。很多這些木製的筷子,一次過的那些筷子,要知道浪費的木材資源極其驚人。我們住在酒店裡的毛巾和床單,能不能盡量的重複使用,不用天天去換,因為要洗這些床單要花費很多的水資源,而且這些洗衣粉也污染水源。這些就舉出一點點,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只能略說。這是剛才講的,以節儉對治自己的奢侈的習氣,重新回到艱苦奮鬥。其實人即使是再富有,他不就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嗎?何必要窮奢極欲,浪費資源而後快?
  好,第二個出路,剛才講的,我們戒奢侈是能夠讓整個經濟到一個比較正常的點上,不要太瘋狂的消費而去刺激消費,消費不能再去刺激了,第二個出路,要誠信對治無信。剛才講的經濟危機,因為沒有信義,《弟子規》講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在我們企業界非常重要。古諺語有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道義。君子沒有說不讓你賺錢,你也能賺錢,也能經商,但是關鍵是取之有道,不能夠去做虧心的事情、有害於社會人群的事情,不要急功近利。昨天胡總給我們分享的,你看他今年四個月沒有合同,不憂不懼。為什麼?「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我想大概每個人,可能這裡面大部分人都算過命。這裡算過命的請舉手。真的是大部分人都算過命,謝謝。那為什麼你算命?當然你相信命運是有一定的。確實有一定的,所以這是一種科學。命裡有多少財富,他該有的會有,不該有的,無論如何你用什麼方法,沒有辦法貪的來。所以何必要急功近利?何必要用欺詐的手段去奪取財產?奪得來的,命裡該有的。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做君子」,做君子的,不要急功近利,瀟瀟灑灑、自自在在把錢賺來,取之有道,「小人冤枉做小人」,命裡本來就有的,還要用這種手段來獲取,獲得來的,命裡就有的,你何必做小人?
  我們國家,其實全世界的問題,都有一個偷稅、漏稅的問題,也是極其嚴重,這是我們金融的學術領域裡面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自己檢討的。為什麼?我們在教科書裡面確實有很大的篇幅教人如何避稅,如何盡量的減少稅收,而導致一個什麼傾向?避稅是應該的,而逃稅好像也只要在法律沒有辦法抓住我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的,沒有把道義放在一個標準上面來。我們真正想要復興我們自己傳統的文化,真的要從我自己做起,能不能夠不偷稅、不漏稅。要知道,命裡有的你還會有,你繳出去的稅,命裡會有的,你那個財富從另外一個渠道會賺來。
  我們學了傳統文化就得練,像我這一次,我是二00六年年底回到廣州,我家鄉在廣州。我的爺爺奶奶年紀很大,我爺爺今年九十一,奶奶八十八,還健在。當時因為他們家,我們家的老祖屋,他們住在那兒,需要維修重建,所以我給他們買了一套房子供養他們,在廣州市買了一個房子。後來家裡的房子建好了,他們回家住,這個房子空了一年,我看他們不願意再住,我就把它賣掉。賣的時候找仲介,仲介就很明確的跟我講,其實你的價格當中可以有一部分是從減少繳稅而來,這是我們的慣例。就是當你找到買方之後,簽訂合同,在合同上簽定的這個價格比你實際的價格要低,那你就可以免了不少稅,對不對?大家應該比我更清楚,特別是搞房地產的、買過房子的。然後我就跟他講,我說這個不可以,虧欠了國家,虧欠你一個人的我將來還好還,虧欠國家,十三億人都是我的債主,那我怎麼還?所以不可以,一定要實繳就實報。他說你怎麼頭腦這麼木訥,人家個個都這麼幹的,難道你不想要多掙點錢嗎?我說這個虧心錢不能掙,掙了虧心錢將來有報應的。所以當時我就跟他立定一個規矩,我說你要找這買方要同意價格繳多少我們就寫多少,沒的免稅可談。他看到我這個人這麼木訥,沒辦法商量,只好作罷。後來果然還找到一個,互相談好之後,當然價格互相的讓步,然後最後我們成交了,成交以後該繳多少就繳多少,一分錢稅收都不能免。要知道,你少繳那一點稅,你會因此而窮嗎?你多掙的那一點稅,你因此而富了嗎?沒有!那為什麼要學小人冤枉做小人?這是誠信。
  對一個人誠信重要,對一個國家誠信更為重要。這裡要講一段對話,所謂去兵、去食,不可去信。在《論語》裡面,孔子的弟子子貢曾經向老人家,他的老師夫子問政,政就是如何治理國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講了三條,第一個「食」,食就是我們這些糧食,吃用的要充足,就是物質生活要好,小康水平。「足兵」,這個國家國防要好,國家機器要堅固,這是保證政權。第三「民信之」,民眾百姓對它要有信任。這三條講出來的,子貢就問了,子貢是一個外交家,很會問問題,他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你這三條,食、兵和信,這三條一定要去其中一條,你先去哪一條?結果孔子說「去兵」,這三條不能夠全要的話,那你先把國防先把它解除掉,如果你有核武的,先把核武給解除掉,去兵。
  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那剩下兩個了,一個是食,一個是信,這個兩個再去一條,非得去,那應該先去哪一條?「曰:去食。」把糧食都可以去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去了糧食,最慘的不就是死嗎?可是你要知道,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無信,一個人沒有道義、沒有信義的時候,比死還可怕。所以人無信不立,國家也是,沒有信用了,國家就亡國了。那這個信用哪來的?要用道德仁義去建立。那一個企業?無信則不立。所以為什麼我們國家統計,民營企業裡面,平均的壽命只有二點九年,還不到三年,為什麼?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一條「無信則不立」,沒有誠信的企業怎麼可能長久?
  我們這次的企業家論壇,德國的菲尼克斯公司中國分公司李慕松總裁有來到此地,他跟我吃飯的時候談到,我問他,我說你們公司在金融危機裡面有沒有受到影響?他說我們中國分公司沒有受影響,德國總部受了影響。為什麼他們公司沒有受影響?因為中國分公司向全體員工承諾過,不做經濟型裁員或降薪,就是說不因為經濟危機,我們把你給解雇掉,也不給你降薪。這是一種承諾,而在金融危機產生的時候,這個公司確實這麼做。真正這麼做了,員工怎麼想?你對我能夠仁,我對你就有義。所以在最危急的關頭、最困難的時期,員工都能夠盡心盡力的為公司。當然再加上李總裁他在他們公司裡做《弟子規》的培訓,用傳統文化來管理自己的公司,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包括胡總的公司,你看去年,他跟我們分享到,二00八年因為北京奧運會,他們的產業受到嚴重的影響,加上年底有金融危機,可是他們的利潤銷售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提升。這就是什麼?只要公司能夠講道義、講信義,它能夠在危機當中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兵對國家來講是國防,對於企業來講它是防範風險的機制。很多公司在防範風險的時候,現在所謂的風險管理,這西方很流行的,Risk Management,用很多金融的衍生工具,期貨、期權、保險業的發展,這些都是什麼?風險管理的方式。可是要知道,真正到了危機的時候,這些都不管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必不得已去之,去兵。這些風險管理重不重要?當然不能說不重要,但是相對於食和信來講,它是次要的。那什麼是食?員工待遇。百姓,這個食(糧食),就是在公司裡面體現給員工的待遇,在危機當中,寧願把風險的機制放下,保證員工的待遇,這是這句話,孔子給我們講的理念。實在員工的待遇都沒有辦法支付的時候,你一貫以來的信義產生作用了,員工會離開你嗎?你過去對他能夠這麼好,把他當做兒女一樣看待,等到你有困境的時候,他們會離你而去嗎?不會。李嘉誠先生他的公司經歷過很多次的危機,在最危機、最困境的時候,李嘉誠公司的員工沒有離開他。所以很多人都是跟李嘉誠三十年,一直做到退休,為什麼?講信。這比風險機制、比裁員減薪更為重要。
  李嘉誠他的誠信也不是偶然的,他從小聽他母親的話,他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可是很遺憾,父親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就離世,他自己不得不出去打工,在香港擔負起養家活口的這個使命。可是對母親很孝順,他母親曾經給他一個教誨,說「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李嘉誠一步步的艱苦奮鬥、創業,最後成為華人的首富。當他成為華人首富的時候,他依然記住自己的一個座右銘,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裡沒有講說你不應該富貴,而是說不義而富且貴,假如這個富貴不是道義,那麼孔子把它當作浮雲一樣,可以放下。孔子追求的是道義,而不是富貴。那麼富貴哪來的?命中該有的他就有,命中沒有的無所謂,像浮雲一樣。
  李嘉誠命中有,他三十多歲的時候算過命,這個算命先生問過他,說你以後想要多少財富才滿足?李嘉誠說我有三千萬就滿足了。這個算命先生笑一笑說你不止,你將來是華人首富。他命中有,人家前世布施,命中有財。可是有財無財這個不要緊,最關鍵是道義。有財了,如果不做好事,不用這個財富去回饋社會、利益社會,這就是不義。李嘉誠他宣布將自己個人財產三分之一注入一個專門的基金會,做為慈善的用途,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他捐出了七十七億元,其中百分之六十四用於大陸內地的助教興學、醫療扶貧和文化體育事業。為什麼他能夠這麼做?記者曾經採訪過他,他說我為什麼要賺錢興辦學校?因為我在十四歲的時候就輟學,父親走了,自己不得不出來工作,所以我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年輕的孩子們,不要像我那樣被迫輟學。為什麼要建設醫療?父親是死於病症,當時沒有足夠的醫療條件,所以李嘉誠要做醫療扶貧的工作,希望多少家的父母不要像自己父親那樣不幸。所以你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在多次公開場合當中也強調,金錢不是衡量財富的準則,更不能決定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在哪裡?在於奉獻,人如果不肯奉獻他的家產,等於沒有一樣。
  在他發達以後,他是廣東潮汕人,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當時有心想要恢復被文革破壞的潮州開元寺,這是個千年古剎。當李嘉誠知道自己母親有這個心願的時候,他立刻慷慨解囊,在潮州恢復了開元寺。在他給寺院住持的信函當中他是這樣寫到,「本人此次提出對貴寺重建稍盡綿力,緣於家慈信佛多年,體念親心,思有以略盡仁子養志之責」。這是企業家善養親志,父母的志向他能夠幫助實現,這一種孝心是道德的根本。我們想要做好企業、做好我們的事業,要抓住根本。根本是什麼?《四書.大學》裡面有一句話說到,「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你看這一句話,是不是金融之道講出來的,金融教什麼?教賺錢,賺錢是財,可是「大學」裡告訴我們,財的根本在哪裡?先慎乎德,一個人有德就有人幫助他。像李嘉誠一樣,他原來有沒有讀過金融博士學位?沒有,金融的知識他沒有受過這樣的培訓,沒有拿到這樣的學位,可是他為什麼做金融做得這麼好?有人幫助他,跟著他的人忠心耿耿幾十年不變心,為什麼?有誠信、有孝德。人能夠愛敬自己的父母,他自然就能夠懂得愛敬周圍的人,所以孝是根本。德,有了德就有人,有了人就有土,土是什麼?資產。李嘉誠搞房地產就是土,很多資產都是土,有了資產你才能生財,有土此有財。所以道德是根本,財富是枝末。現在我們在大學裡面商學院教什麼?光教財,如何掙錢,忘了教德,這就麻煩了,只追求枝末,忘了根本。
  所以我在昆士蘭大學商學院,我們商學院在澳洲排行是第一的,在亞洲排行是全亞洲排第六,所以是相當不錯的一個學校。那我為什麼要辭職不幹這一行?我覺得商學院裡面教的是枝末而已,教德了嗎?沒有。所以現在我是捨枝末而來教根本,還是教金融,因為這個社會缺的就是這種。所以李嘉誠他沒有金融博士學位,卻是金融首富;我們是金融博士學位,自己沒有錢。你看看,教人賺錢自己沒錢,上台講金融課不害羞嗎?你能教的下去嗎?為什麼你有金融的知識、有金融的技術,自己倒是不能夠賺錢?你只有枝末,你沒拿出根本,原因在此地。我給大家做一個反面的最好的例證。
  所以像很多的國內的著名大學,都請過我去教過課,包括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山大學的嶺南學院、廈門大學等等。這些都是在經濟金融領域裡面的佼佼者,可是所教的,他們收費是很高,讀一年的MBA的課程幾十萬,誰去教?像我們這些企業家,他捨離根本而追求枝末,他就甘心去上那個課。我自己覺得教不下去了,為什麼?自己都沒掙到錢,教人掙錢,行嗎?所以應該從根本學起。我們剛才講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還有個更根本的是什麼?《孝經》上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是根本的根本,孝道。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自己問一下自己,我想賺錢嗎?想!那我自己孝順父母了沒有?不孝順父母,根本都沒有了,那怎麼能賺到錢?所以把這個邏輯總結一下,國家也好,企業也好,以人為本,這些都是有人提出來了,並不是我講的,這是我們歸納總結一下,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我們這個傳統文化,這次的企業家論壇,你看很多的課程都是教我們基本做人的道理,為什麼?這是根本,治理一個企業,治理一個國家,這是根本。剛才講到李嘉誠善養親志,這個孝道裡面,有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我想到我自己的母親對我還是有很高的志向,我記得我在剛剛上大學一年級,十九歲,我母親在我生日的時候寫了一張賀卡給我,跟我講她對我這一生的希望是什麼。我把這個賀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是我母親的志向,對我的,說:「茂森兒,祝賀你十九歲青春的年華!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你已經成年。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劃,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爭取到當今世界發達的國家學習和工作。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養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三十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三十歲至五十五歲,成家立業,幹一番事業;五十五歲後收心,攝心,總結人生,修持往生之道。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的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永遠愛你的母親,於一九九二年五月。」
  這是母親十七年前,我剛上大學給我提出的人生志向,養父母之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十七年走過的路,都是在向著這個目標行進,回頭一看,所幸的是確實有一些目標已經實現了,譬如說拿到博士學位,拿到終身教授,成家要晚,我也沒成家,為什麼?立業還沒,立業在先。這個事業,底下我跟大家講,什麼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業,那就是這裡講的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平天下是使天下和平,就是現在胡主席講的和諧世界,很多目標還未實現。
  剛才講的第三個出路,金融危機裡的第三個出路,因為那個根源是貪婪,貪婪怎麼對治?用布施,多去做慈善的事業,多做有利於社會的事業。孔子在《論語》當中講到,「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你看孔子這種泰然的心態,就是什麼?如果你這個富貴你能夠求得來,那我給你做趕馬車的執鞭之士我也甘心情願,我替你服務,做你的馬仔可以。可是你要知道,富貴命中該有就有,命中不該有的,怎麼求求不來。不可求者,從吾所好,我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當然這做的一定是有道義的,有利於社會。
  很多企業家可能都供財神,這財神是誰?春秋時代的范蠡,這個人很有生意頭腦。他幫助越王勾踐恢復了國家,打敗了吳王夫差,知道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他就帶著西施離開越國,隱居起來了。然後他到了齊國,很快的做生意做到發起來了,富可敵國。這齊國人一看他這麼有能力、這麼有智慧,要拜他做宰相。當時范蠡就知道,如果是很有富貴,往往名氣大了災難就會來了。所以他不願意接受這種尊名,又退隱了,又隱居了,就跑到了陶這個地方,改名換姓叫陶朱公。結果又是從頭做起,把原來這些財產都布施掉,全部給那些窮人,做慈善去了,統統布施光了,到了陶從白手起家開始,不久之後又富貴了,富貴以後他又把這個財產布施掉,所謂的三聚三散。
  這個人我們說他最有生意頭腦,為什麼?他賺了錢不是自己享用,他能夠幫助社會,他能夠捨得。這個捨和得兩個字,中國的詞很有智慧,它本身就告訴我們這裡頭的意義,是什麼?有捨才有得,你不捨怎麼能得?財富怎麼來的?你前輩子布施來的、這一輩子布施來的。你看李嘉誠,他沒有金融博士學位,為什麼能賺得華人首富,為什麼我不行?前輩子沒他修得好,人家有捨,這一生有得。那就認了,認了之後什麼?自己要去捨,多做好事情。做了好事情一定有得,得了之後更要捨,不要說得了之後就停在那。所以第二個層次是捨你的所得,這是又第二個境界了。所以我們看到能夠不斷的做善事,《易經》上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做好事積德者他的後世都有福。
  當我得到澳洲昆士蘭大學終身制的聘任,終身教授就是所謂我們中國人講的鐵飯碗,就是你不炒學校魷魚,學校不能炒你魷魚。這個薪水,我們說的這種名譽,在我們這個三十多歲的人來講,確實很多是值得驕傲的。可是我母親在我獲得終身制聘用的那一年的生日當中,給我一個賀卡當中寫到,她提出新希望。她說:「茂森兒,做母親的希望你更上一層樓,希望兒子做君子、做聖賢,你能滿我的願嗎?」我母親希望的不再是教授了,希望我更上一層樓。我就想想,跟母親商量,一合計,確實這個世界最缺乏的是什麼?是不是金融教授?不是,剛才講的,缺的是德。缺德要補德,補德要靠老師,所以更需要倫理道德傳統文化的教育師資。這個事情與其要他人去做,不如自己幹,從我做起。所以在我們的老師的鼓勵下和引導下,我母親和我下了決心,放棄在昆士蘭大學終身的教授的職位,向學校提出了辭職,也放棄了多家大學給我主席教授的聘用,房子也賣掉了,汽車也捐了,回到了國內來跟我們的老師學習傳統文化,教《弟子規》。
  母親這樣對我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母親說「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這個捨要捨得乾淨,你得才得到圓滿。我們現在剛剛走出第一步,捨身外之物而已,我可以欣喜的告訴大家,現在我已經捨到所有的銀行存款都捨掉了,在我名下沒有任何的資產。你得,傳統文化你是可以驗證的,怎麼驗證?捨財你就得福。房子布施出去了,是不是沒有房子住?其實不是,到哪兒你看接待多好,來到劉總這裡,你看這房子比原來住的還好,還不用自己打掃衛生,住完就走了,也不用去管那些什麼帳單、水費、電費,那些都挺煩人的。汽車布施出去了,到哪兒都有汽車坐,還不用自己開車。這錢全部布施出去了,現在發現用不上錢了,到哪兒都有人招待,用不上錢了。所以捨得我們得信得過,你把它捨盡了,得到的才能圓滿。
  《了凡四訓》上說,「捨財作福」這一條講,「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這是達者,真正智慧的人,是什麼?內要捨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的感受,都要捨,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外面的境界,你也要捨,一切所有沒有不能捨的。「苟未能然」,這個很難做到,先從財上布施,先捨財。「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自己破自己的貪吝、慳惜的習氣,外能夠幫助別人,救人急難。現在我們國家、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急難是什麼?缺乏倫理道德教育,這是救急。所以我們劉總籌辦這次企業家論壇,這實際上也是救急,希望這樣的活動全國鋪開,真正和諧社會。這是劉總捨財作福,我們相信他這麼幹他企業一定愈來愈發達。這個事情,「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慢慢開始做,一開始很勉強,拿出一、二萬塊錢很難,慢慢慢慢泰然了,很容易。「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把自己自私自利的這些思想把它拋掉,把自己的執著、吝嗇拋掉。
  在澳洲我們遇到一位老人家,我們稱她賴媽媽,她的兒女都非常孝順,而且家裡的生意做得很好。她家是賴福金集團,捐資在馬來西亞做了一家五星級的醫院,專門是福利慈善的。在去年啟動典禮上,這個醫院董事總經理,也是賴媽媽的女兒,叫賴藹芳,她的致辭當中是這樣說到,她說因為先父當時許願要建醫院救護病人,現在父親已經不在了,所以我們現在養父母之志,建設這個醫院,這是建醫院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這個醫院是感恩母親幾十年的養育之恩,醫院的名字叫「福群醫院」,福是她父親的名字叫賴福金,群是她母親名字其中一個字,叫鍾群愛,父母的名字中選一個字,福群。這個名字也特別好,造福人群,感恩父母。同時她在致辭當中講到,有捨才有得,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時間要到了,我就想把她這一段話給大家朗讀出來,她說「人生永遠都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當我們去的那一刻,任誰也帶不走一分一毫。有錢而不捨得用,與窮人沒兩樣。花在自己身上是享福,福盡悲來。但是若能取之社會,而又能回饋社會,彼此感恩又能行善,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價值重如泰山而不枉此生。自己修福積德而又造福人群,一舉兩得,我們又何樂而不為?」
  所以最後我想做總結的幾句話,回到我們的主題「金融危機裡的省思與出路」,我們做了反省、做了思考,尋找出路如何應付。西方經濟學家的始祖亞當?斯密在一七七六年出版了《國富論》,這個大家都非常熟悉,奠定了西方的經濟學的基礎。他在書中提出,用一隻看不見的手調節市場,市場就是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可是他又發表了一篇著作,這個鮮為人知,叫做《道德情操論》,提出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就是道德。要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經濟健康發展,要兩隻看不見的手,一個是市場,更重要的另一隻手是道德。所以讓我們同時舉起這個道德的手應付危機。這個五隻手指代表道德五常,仁義禮智信,而根本就是孝。如果我們能夠常常舉起這個手,可以說我們的事業就能夠順利、就能夠發達,我們的社會發展能夠健康、能夠穩定,這就是我們金融危機裡面做出的省思和出路的思考。
  最後我引用明朝王陽明大儒所說的一句話,他說「商賈,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在座的企業家們,你們都是做買賣的,可是做買賣也能做聖賢,只要常存著公心,為國利民,把自私自利放下,把貪瞋痴慢、貪欲、貪婪放下,能夠節儉、能夠誠信、能夠多布施,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謝謝大家。
  
  
轉載自凈空法師講記專集:金融危機裡的省思與出路  (共一集)  2009/5/3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80-01

觀賞視頻

Monday, July 27, 2009

净空法师讲《杨椒山遗嘱》下载

《杨公椒山遗嘱》1 下载
《杨公椒山遗嘱》2 下载


⊙本讲座为nrg映像档,可直接烧录成VCD,或提取至硬碟存放。
⊙Nero、UltraISO、Alcohol...等软体皆可烧录或提取。
⊙建议使用续传软体FlashGet下载。
⊙下载点一为台湾光纤宽频主机。
⊙请减少同一时间下载档案数,让系统能负荷沉重的I/O吞吐量。

参考阅读“有求则应”的“奥秘”

“有求则应”的“奥秘”

“有求则应”的“奥秘”
~~从一则感应事迹谈起
作者:黄威南(原以法名觉南发表)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诞辰,早上依习俗到佛寺里上香,礼拜观音菩萨。

发现今天寺院的人潮比平日多,香烟缭绕中,多少祈愿随燃香者的喃喃自语在高座上的古老菩萨像前回荡着。“有感则应” 的匾额下,我寻思:在这漫漫人世间,有多少人的生活能一一称心如意,有多少人的心愿真的都被满足了呢?年年都来烧香、时时都来敬拜观世音菩萨的善男信女们,究竟是因为之前许下的愿望已经圆满实现而再度回来继续祈求第二、第三或紧接着的无数个心愿,寻求更多的进步、更高的提升,又或是因为曾经许下的心愿从未满足而一再回来喋喋不休地继续祈求、盼望着,甚至是苦苦纠缠、哀求着菩萨的垂怜?

自小家中就供奉着一幅观世音菩萨的画像,也被父母教育着恭敬观音菩萨、礼拜观音菩萨,也被提醒着:在平安的日子里、在苦难的困厄里,要在心中念着观音菩萨,祈求观音菩萨的加庇和护佑。而我,在仰望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尊容时,童稚的眼眸中映入的菩萨画像上有两个字特别吸引我的注意:“菩萨”。菩萨为何寻声救苦?菩萨为何有此能力?我如何才能像菩萨一样能自救己身苦难,也解救苍生的苦难呢?我对“菩萨”两字背后蕴含的无穷奥秘吸引着、激励着,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探索,然后揭开这自助助人的奇异秘密:到底,甚么才是解救自他苦难的关键源头呢?观世音菩萨到底知晓了一些甚么?又得到或掌握了一些甚么?是甚么原因令他具备了化解种种苦难的智慧和能力呢?

画像里的观音菩萨微笑不语,表情里的自信、从容,仪态中的舒坦、自在,却令我深深响往、也深深相信:确有观音!图画中的观音是绘下圣像的画家心目中的观音,投影在我心中的观音画像启动的是我心中潜藏着的、本来具有的,解脱自己亦解救众生苦难的观音之心。观音、观音,他通过画像、通过事迹,也通过唱诵圣号和经文的声音,传播着、震撼着,化现出无数未来的观音!

我是这样相信着的:观音菩萨,他无处不在,他随时倾听我的请求。我没有怀疑过:当我念观音时,他会不会来?他会不会找不到我?但是我却寻找着:我求观音时,自己要如何领受观音的救度呢?我是否准备好了安然登上他的渡船?

一件奇特的“感应”使我对观音菩萨自然产生了一种信心和感情,对菩萨生起了一份亲切感。

我小时候家里虽然拜观音,却没有特别对观音菩萨祈求过甚么。有的只是每次礼拜时,父母教的那句:“平安就好!”然后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门去探访亲友,因为是徒步行走相当远的路程,来回费时,我和弟妹几人又都还很幼小,拉拉扯扯的,回到家时已经是一整天了!一进屋里,眼前的景象叫我们全家愣住了,看见墙壁上烟熏的焦黑污迹,烧成灰的纸张…家里刚才差点发生火灾!但是事情却没有发生-显然,火势在一开始时即被“停止”住了!仔细查看后,父亲得出结论:“是这幅观音圣像‘挡’住了火势!”只见观音菩萨画像镜框的一角烧成黑漆漆的,玻璃也因受热而出现了一些裂纹,却只限于这一个小小角落!火势就在这里停止蔓延而熄灭了!我们只损失了几张垫在“佛台”上的红纸。权充“佛台”的书橱底下满满的书籍却丝毫不受波及。看看木板墙壁上的乌黑痕迹,刚才我们不在家时引起的这场火势蛮大的,可是真的,火就在观音像前,在烧着了圣像镜框的一个小角落后突然熄灭了。庆幸之余,很直接的,我们的感觉就是:观音菩萨救了我们,使我们免于一场火灾!

这使我发现:观音菩萨,不一定要特别去向他祈求你保佑我甚么甚么的,也会有“感应”,也会“灵验”!那,观音菩萨的感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还是很好奇这一点。虽然这次事件更加深了我对观音菩萨的一种特殊感情,从此对观音菩萨更多添了一分亲切感,我还是很想知道:究竟如何才能与观音菩萨达致“有感则应”的心心相印呢?

最近,无意间读到的一段文字:《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许止净居士著述、印光法师校阅)一书中的其中一则感应事迹提供了解答。一个来自“大士化身”的讯息提供了如何满愿获得向观音菩萨所祈祷的事项的原则,告诉世人如何“有求则应”的“奥秘”。观音菩萨又称观音大士或白衣大士,换个说法,这是一则观音菩萨化身传达的讯息。对于虔诚信仰观音菩萨的人来说,菩萨亲自化身传出的讯息当然真实无疑。

这则感应事迹的原文记载如下:“杨忠愍家训序。陈君选,子病瘵,往南海祈祷。中途游忠孝祠,闻呼其姓名者,惊视,则一道人。谓汝有积愆,报在汝子。求菩萨,宜:体亲心,济贫乏,力行善事。出一卷,曰此杨椒山家训十九条,能遵行,子疾当痊,若广播,获福无量,言毕,忽失所在。选悟是大士化身,即归家,述所遇,子闻之欣喜,而病减半,月余全愈,后登第。”本段文字记述了一位名叫陈君选的人。因为孩子得了痨病,就起程准备到南海去向观音菩萨祈祷,希望孩子能够痊愈。半路上,有一间忠孝祠,陈先生就进去参观了一下,向祠里供奉的忠臣孝子敬礼致意。就在这里,他突然听见有人呼唤他的名字,感觉当然是非常地惊讶:这里是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怎么会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呢?仔细一看,叫唤自己名字的原来是一位修行人!这位修道人对他说了一番话,竟然未卜先知地知道了他此刻心中的祈愿,直接了当地为他指点迷津,告诉他如何圆满心中所愿的方法和原则。

道人先向这位陈先生点明今日不幸遭遇的成因,他说:“你长久以来累积下来的过失,造成现在孩子身上的后果。”有些人可能会很不以为然,很不能接受,置疑:为何父亲的过失果报会在孩子的身上呢?觉得很不公平、很不能接受。其实这是非常公平、合理的。父母有福报,孩子自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当然好,若是父母疏于管教或照顾,儿女的品德或健康当然就不免容易出状况。然而若是儿女本身善根深厚,禀性纯良,感动、转化了父母缺失的一面,令尊亲回头向善,正如常言所谓:“一人得道,九祖升天。”这岂非可以说是儿女的功德回报、超度了祖先和父母吗?一家人之间彼此互相影响,这是决定不移的事实,也是难得的缘份,我们是要让自己成为亲人的善缘或恶缘?是解脱生死苦迫的法缘或堕落恶道的助缘?爱护亲人的我们当然是决定选择不断自我改革提升以激励及影响他们一步步趋近幸福圆满的境界。

知道了自己眼前所遭受的不幸遭遇原来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的心态、观念,乃至处事待人上有过失、有缺憾,所以招来不尽如意的人生际遇。因此就要找出正确的方向,确认扭转命运的正确原则。因此,道人接着说:“你要求菩萨,应当要:⑴体恤尊亲的心意,⑵济助贫穷不足者,⑶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益于人的好事!”这是提出一个总原则,清楚描绘出所求如愿、心想事成的总纲领。我们礼拜菩萨时常常都会提出求愿,所求目标总不离开“健康”、“智慧”和“富裕“,要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和期望呢?这三大原则就是基本要诀。

提出总原则之后,我们可能还需要细则:将生活中各方面会面对的情况加以举例作为参考的标准,方便我们去学习实行。于是,道人就出示了一篇文章,并说出文章的题目,道:“这是《杨椒山家训》十九条,若能一一遵照着去做,孩子的疾病自然就会痊愈,若是加以广泛传播出去,还可获福无量!”话说完,这位修行人竟然就忽然消失在眼前!到了此时,陈君选先生也就恍然大悟:这位道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立即赶回家中,将自己所遇见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详细说了出来,他的孩子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欢喜,病立刻就好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完全痊愈!陈家这位孩子长大后还登第得了功名。

陈君选先生的经历让我们发现:菩萨慈悲,不舍一人,虽然菩萨直指陈先生的过失很多,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习气、烦恼都很重,但是菩萨还是现身而为说法,并且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更提出了清楚的原则,甚至还推荐了可以提供我们参考、观摩的学习资料!菩萨对我们的照顾是这样地周到,我们对自己又是否珍惜?毕竟苦乐自受,转变命运就在一念之间,我们自己一定要懂得把握机会,才不辜负菩萨化身的一片苦心教导,也不辜负陈先生记述此则亲身经历流传后世的善意。

陈先生的经历也道出了观世音菩萨亲自化身,亲口说出拜观音、求菩萨得以满愿的奥秘,即是:⑴体恤尊亲的心意,⑵济助贫穷不足者,⑶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益于人的好事,方法即是:依照着《杨椒山家训》中所列出的十九条标准去做!这是观音菩萨亲自推荐的:《杨椒山家训》,一篇写于临刑前夕的遗训。

杨公椒山,印光祖师在《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序》中说他是“可谓只知有国,不知有身。”祖师说:“当时贼臣专权,正人君子稍有违迕,立即得祸。竟敢上疏,请罢请诛,非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能之乎?虽则因此殒命,而千百年后之人,咸皆景仰。较彼位极一时,无所建立者,为何如也?况于将临刑时,所述之年谱,与谕妻,训子之文,直是心如明镜,纤悉毕照,非涵养淳粹,置生死于度外者能之乎!”世传印祖乃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受此两大菩萨赞许、推荐之人,他的家训当然是学佛人不可不读的重要文章,他的为人处事当然也是学佛人不得不用心效法的模范了。我们应当学习他“只知道有别人,不知道有自己”,一心一意就是想着如何去做有益于人的好事。特别是我们学佛之后,明白一切无常,人生苦短,再多的占有、再奢侈的享受,都只是正在不断无常迁流中的浮光掠影,不过就是过眼云烟,看看、尝尝而已,正如一首佛曲《海天门》歌词中的一句:“领略一番风景又飘然而去”!何必无奈?无须怨争。不如潇洒!敬天爱地,爱人惜物,以一颗诚正之心看此世界,处此人生,若能做到如祖师所赞叹的“心如明镜,纤悉毕照,涵养淳粹,置生死于度外”,则还有一事能不如意麽?

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应对,眼前的种种人事现象,印光祖师叙述流通印赠《杨椒山先生言行录》的缘起及利益时的一番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说:“沈弥生居士,欲挽狂澜,拟排印杨椒山先生,尽忠于国,及躬行孝弟,贻训子孙之事实,普遍流布。”热心公益的沈居士为了挽救人心日渐败坏的社会不良风气而发心印赠《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冀人各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赤诚为国,热心济世,一一效法椒山而实行之。”希望人人都能效法杨椒山孝敬双亲,敬爱兄弟,与邻里族人和睦相处,朋友之间讲道义,彼此互信互助,对孤独无依的一群伸出温暖的双手,能够对别人的苦厄感同身受,爱护一切人,爱惜一切物,一片真诚、热血沸腾地为国家社会的安宁、进步和繁荣而全力付出,为世人鞠躬尽瘁的人生态度,一一努力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人大家都“务必尽己职分,毋稍存因循怠忽虚假之想。则人心既转,人祸自无。人祸既无,天心自顺。固当雨旸时若,物阜民康,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不论是天灾,或者人祸,只要人心能转,从自私自利反过来变成爱人如己,全心付出,绝不虚伪掩饰,亦不怠惰懒散,也不拖拖拉拉,热诚积极地去履行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所应尽的一份义务,所应承担的一份责任,人祸即得消除;人祸能除,天灾也就能免,大自然风调雨顺,物质收成随之得到丰收,人们的精神亦将得到安宁和喜悦。这是以模范教育来感化人心的救世之道,亦是见贤思齐的自救之道。

据印祖序言所述,这部《杨椒山先生言行录》中即收录了杨公椒山训子(即家训)、谕妻的两篇遗嘱,以及其自著年谱,还有《请罢马市》及《诛贼臣》二疏,最后是其本传。

或许有人会疑惑,如斯贤人为何落得受刑屈死的结果?印祖在《复丁福保居士书五》中有详细解说:“杨继盛(即椒山先生)之屈死,非不幸也。各各皆有前因与后果,为之酬偿对越也。报应之道,种种不一。未可以现生为断也。故经明三报。三报者,谓现报,生报,后报。现报,谓现生作善恶,现生受祸福,此世间凡夫所共知共见者也。生报,谓今生作善恶,来生受祸福,世间凡夫虽不知见,而大力鬼神天仙犹能知见。后报,谓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祸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见之。若至五六七八万劫,声闻道眼犹能见之。若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非如来五眼圆明者不能见也。”即以今生来看,所谓“求仁得仁”,杨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乃是拼一死以惊破迷梦,唤醒众人,扭转国势,改造大众命运,所谓“舍己为人”也。这在他给夫人的遗嘱《愚夫谕贤妻张贞》中一开始即加以点明:“古人云:死有重於泰山,有轻於鸿毛。盖当死而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则死,无益於事,比鸿毛尤轻。死生之际,不可不揆之於道也。”后文又自叙说:“我打一百四十棍不死,是天保佑我。那时不死,如今岂有死的道理?万一要死,也是重於泰山!”可谓有所目的、有所价值地奉献一己宝贵的生命,同时留给后人一个凛然大义的典范。

诚然,也正如印光祖师在《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孝女唯知有母,节女唯知有谊,而己身之死生不暇计也。虽其以身殉母殉谊之迹,不能为训于普通人,然其尽孝尽谊之诚,即天地鬼神,尚能感动,况同具此心之人类乎。”我们要学的是那一颗热心为人、真诚爱人的心,并非动不动即冒险犯难或甚至寻死觅活,正如杨椒山先生劝戒其子时所说的:“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为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杨公当然并非狂愚,然而为逞能而犯难,急躁轻浮而涉险却是必需戒绝的。

杨椒山家训,亦即杨公临刑前夕写给应尾、应箕两个儿子的遗嘱,不仅被杨家子孙作为“传家之宝”刻于谱端,代代相传,亦为天下人所传诵。遗嘱全文相当长,有3800余字。我们且摘录其中一些片段,即明白为何两大菩萨对此篇家训如此推崇。

以下为杨椒山家训局部精华摘录

1) 人(必)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
2) 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
3) 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保护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4) 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我将来必要合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人矣。
5) 居家之要:…衣服要朴素,房屋休高大,饮食使用要俭约,休要见人家穿好衣服便要做,住好房屋便要盖,使好家活便要买,此致穷之道也。…切记:不可揭债。若揭债则日日行利,累的债深,穷的便快。戒之!戒之!
6)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
7)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
8) 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怨于我则即时丢过。
9) 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有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他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谤我者闻之,其怨即解。
10) 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又:与人相交久而益密,则行之邦家,可无怨矣。

诚如印光祖师所说:“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纵时属民主,亦不可不以忠义为训。良以忠之意义,不专指事君而言。故曾子以忠恕明夫子之道,以‘为人谋而不忠’日常自省。”我们替人办事,为人服务时,是否已经竭尽忠诚?是不是已经尽心尽力,真诚无欺?或是虚伪狡诈,投机取巧?印祖为“忠”字下定义道:“ 忠者,尽己之心,真诚无欺之谓。”履行职责,为人服务时,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诚诚恳恳的,绝对不要轻浮傲慢,也不要埋怨或躲懒。如此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光明境界。

家庭如何和睦?团体如何和谐共处,并肩进步?忠诚即是答案。印祖分析说:“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己心己力之虞。 ”大家各自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个群体不仅气氛和谐,而且看得见大家都获得了更多的安宁,得到更多、更丰厚,也更稳定的利益。真是何乐而不为?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力资源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才不会白白虚度!

今天人与人之间为何难以合作?夫妻、亲子之间不和,甚至脱离关系,严重的还反目成仇?印祖为我们指点迷津,劝勉我们(必)“须事事讲忠,庶不至我诈尔虞,漫无准的。得势则群相辅弼,失事则群相弃捨,或反从而攻击之,互相倾轧,了无底止,皆由不讲忠义之所致也。忠义不讲,则父子夫妇之伦,均可弁髦视之。弁视既久,则作桎梏。负此桎梏,不得自由,不得不演出杀父杀母,逆天悖理之恶剧,以期其任意随心,无所拘束也。呜呼,不讲忠义,其祸至于此极,可不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乎!”惨不忍睹的自相残杀景象让祖师悲恸流泪而长长地叹息!互相成全与互相争夺,互相礼让与互不相让,一个是两败俱伤,一个是共存共荣,苦乐之间,我们究竟要如何取舍呢?

大士化身告诉我们化解厄难,获福无量的方法。只要力行实践,自然心满意足,得偿所愿。愿有缘人彼此互相勉励,一起向幸福美满的目标迈进。

我们礼菩萨、拜菩萨,也常常求助于菩萨,可知道菩萨救世的用心良苦?可领会了菩萨的救世之秘?

佛光山星云大师文集之《求财富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持我获得人间的财富。
因为在经济重于一切的社会,
如果我没有金钱财富,
将生活得十分艰苦;
甚至想发心做一点善事,
也需要一些钱财。
因为在物质不可缺少的人间,
如果没有柴米油盐,
日子将不会好过;
甚至想发心学佛修道,
也要有一些资粮。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不是好欲贪求,
我只希望生活安然平顺。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祈求七种财富--
第一种:祈求您给我健康的身体,
第二种:祈求您给我慈悲的心肠,
第三种:祈求您给我智能的头脑,
第四种:祈求您给我勤俭的美德,
第五种:祈求您给我宽广的胸怀,
第六种:祈求您给我内心的智能,
第七种:祈求您给我世间的因缘。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希望拥有财富,
不是想要消费物品,
而是想得到慈悲的气质;
我希望拥有财富,
不是想买巨厦豪宅,
而是想买到平安的居家。
我希望拥有财富,
不是想买高官厚禄,
而是想去广结善缘。
我希望拥有财富,
不是用来滋养色身,
而是长养家人慧命。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希望以热忱,获得善缘的财富;
我希望以勤劳,获得信誉的财富;
我希望以喜舍,获得友谊的财富;
我希望以正见,获得真理的财富。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将以财富孝顺父母,
使师长老有所养;
我将以财富供养三宝,
使佛教发展成长;
我将以财富养育妻儿,
教他们德业增长;
我将以财富从事正业,
造福国家社会;
我将以财富投入公益,
裨益世界人类。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文一钱,我知道来处不易;
一丝一缕,我知道物力维艰。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持我,
让我懂得以智能运用钱财,
做一个为世间创造财富的人,
做一个与众生共有财富的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转载自“布施论坛” (http://www.bushinet.com/bbs/)

凈空法師說親身果報

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很聽話,肯依教奉行。我得到的果報,你們大家不都看到了?我的福報不小!

第一個福報,現在聽我講經,依我提倡的《大乘無量壽經》來學習的,跟著我念佛的,在全世界估計超過兩億人。這個影響還不斷的在擴大,這是福報,一點勉強都沒有。

第二個福報,財富!我們要用一點錢,實在很簡單,一個人供養一塊錢就有兩億。我的生活非常簡單,不需要用錢,我已經差不多三十年沒用過錢了。

第三個福報,聰明智慧。我在講台講經五十年了。這些年來,你們如果是常常聽我講經的,一年一年比較,你就曉得我的智慧在進步,年年不一樣。

第四個福報,健康長壽。我八十二歲了,你們看到我一生沒有生過病。到澳洲第一次做體格檢查,沒有毛病。第二次再檢查,醫生就跟我說:「法師,明年你不要再來了。」健康長壽!我怎麼得來的?依照經典的方法去做,自自然然得到。

我沒有求財,也沒有求聰明智慧,也沒有求健康長壽,我一無所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自自然然是這樣。我們能順乎天道,順乎大自然,這是自然的果報,沒有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內。

很多人學佛,學了很多年,甚至於比我學得還久,他不如我的原因,關鍵就在此地。我完全隨順經典的教誡,經上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沒有自己的意思。凡是得不到這樣殊勝的果報,都夾雜有自己的意思,中國人講他有成見,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那就是違背了自然。


~摘录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说有七种布施,不用一分钱,可得大福报

佛说有七种布施,不用一分钱,可得大福报。七种如下:

  一者,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不以恶眼看人。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名第一大福报。

  二,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不以凶眉恶色。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妙色相,未来成佛,得金色身,是名第二大福报。

  三,佳言施: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人,出柔轻语,无粗恶语。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妙辩才,所出之言,人皆欢喜,信受奉行。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大福报。

  四,身施: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修道之人,起迎礼拜,于一切人处,常怀恭敬谦逊。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身,人见人敬身。未来成佛,如大榕树,无有能见顶者,是名第四大福报。

  五,心施:虽以上述四种方法行供养,而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和善功深,是名心施。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明净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大福报。

  六,床座施:若见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为捕床座请其安坐,乃至以自己所用安乐坐位,请之安坐。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是名第六大福报。

  七,房舍施: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人,请于自己所有房舍之中,得行来坐卧,予以欢喜安乐。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于一切时得宝莲花座,是名第七大福报。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弗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息戰論 道教篇之二 九歲神童江希張 

天下之物。愈爭則愈不足。愈讓則愈有餘。天下之事。為私則己愈少。為公則己愈多。所以然者。戰由爭起。爭者戰之源也。爭從利生。利者爭之源也。人人知重命仁而輕利。爭何由生。爭既不生。戰何從起。

宋儒之言。利之足以害天下萬世也。思為杜漸防微。遂誤會孔子罕言利之至意。竟絕口不一言及。因而束縛於道學。固執於空理。道學過崇。實業大衰。中國近數百年之貧弱。病在此矣。西儒知此弊害。專講權利。因而束縛於物學。固執於私利。國家雖能富強而其戰殺亦即從此巨矣。此由過崇物質。不重道學所致也。噫嘻悲矣痛哉。中西皆覆。學說同誤。操之至微。發之甚巨。人謂學說能左右世界。禍福世界。詎不然哉。是無量數人物之生死榮枯。皆操於一二儒者學說進退消長矣。論語記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其早知今日中西皆覆之故矣。孔子罕言利。非絕口不一齒及也。不過不詳言耳。固恐以啟近世西儒學說之弊害也。亦所以預杜近世中儒學說之弊害也。與命與仁。而特詳言之。雖言之。誠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茍志於仁。無惡也。天下萬世皆知命為君子。皆志仁無惡。天下萬世不長太平乎。此孔子所以與命與仁也。與之云者。即崇尚之謂也。罕言利以杜天下萬世戰爭之源。與命與仁以開天下萬世太平之化。既無近世西儒學說之弊。亦無近世中儒學說之害。果由此道而行。中西皆安。學說皆當何幸如之。乃斯民無福。後儒於論語此章。竟誤讀兩句為一句。使孔子中道不獲行於世界。而致中西皆有覆亡之患也。哀矣。然此道也。此意也。老子幾已先得孔子之心矣。道德經末章。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弗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蓋早知今日全球萬國戰爭之病。而已為立之方矣。小子 故謂今日天下之病。非服是藥不能有瘳也。誠以今日萬國人人皆迷於權利。迷則貪求。貪求則爭奪。爭奪則殺戮。其始也。大與小爭。小與小爭。弱與弱爭。其究也。小與大爭。小不能與大爭。則聯眾小以與大爭。弱與強爭。弱不能與強爭。則聯眾弱以與強爭。至是則已伏尸百萬。流血千億矣。究之愈爭愈戰。愈戰愈爭。戰爭之極。生命不知傷害幾千萬也。財產不知損失幾千萬也。無論大小強弱。其最後之結果。則同歸於滅亡而後已。然究其致此之由。則始於為己不為人之一念而已。是既以為己己愈無。既以不予人己愈少也。噫嘻是違天道也。天之道利而弗害。是違聖道也。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天道聖道。萬世人人所恃以生存者也。今既將恃以生存者。而廢之棄之矣。則萬國人人又何恃以生存於天地間哉。噫。由中達外。由古及今。死於鴆毒者。千萬中一二人耳。死於權利者。已不知其幾千萬也。循是不止。萬國將同歸於盡矣。此小子 所由每一念及。輒為痛哭流涕久之也。然則將如之何而可也。曰。亦祇有遵守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之家法而已。亦祇有服食老子為人愈有。予人愈多。尊道貴德之藥方而已。近儒知此。早為著書。以杜此鉅禍者。

陳子原人一書。其功實莫與比矣。觀其上編。曰辯利。曰明哲。曰廣羣。曰定權。曰決爭。曰嚴限。曰重倫。曰衰弱。中編。曰存仁。曰靖外。曰戢內。曰止奢。曰保權。曰釋仇。曰遵法。下編。曰闡教。曰靖民。曰積愛。曰泯私。後編歸宿於申管。師孟崇老。小子 每三復其書。而嘆陳子之心至仁。不忍與斯民為恝。其道甚大。可以與天命相權。特惜斯民不幸。萬國君相不能早用其言。致生民卒不能脫此塗炭也。哀哉。雖然。春秋而思唐虞。孔子不能為之力矣。隆冬而求嘉禾。后稷不能為之功矣。時未至也。今者教運已極。極則閉。生運將至。則開開。陳子原人一書。其必為世無價寶也。又何疑哉。茍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當張文襄著勸學篇。特標最惡老學之際。孰敢著書歸宿於崇老也耶。小子 今敢為全球萬國民物稽首頓首。以請於萬國總統君主名相碩儒之前。其如漢文帝之最喜讀道德經也。不惟陳子感謝不直。即小子 亦日日為禱受天之福。於無既矣。

詩曰。聖人之道為不爭。能救五州戰血紅。
   全球萬國皆重利。獨崇道德濟羣生。